滇藏“茶马古道”思宁段沿线景观格局演变及驱动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3 00:17
本文关键词:滇藏“茶马古道”思宁段沿线景观格局演变及驱动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茶马古道”作为古代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路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聚集和形成了大量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旅游业的繁荣,其沿线景观格局也随之改变,这种变化对遗产廊道的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以古道沿线景观格局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现状的准确把握为基础,分析自然和人为驱动力在茶马古道这一历史廊道周边景观格局演变所起到的作用,对历史文化遗产廊道的保护,对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维持“茶马古道”这一历史遗产的完整性,原真性和生态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选择了“茶马古道”起始段的典型区域——思茅到宁洱沿线的乡镇作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区1999年、2006年和2013年三期Landsat TM和ETM遥感影像作为基础数据,结合GIS、RS与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模型的运用,通过对该地区遥感影像的解读和分析,得到相应的景观类型分布结果。然后在解读结果的基础上,对景观类型和景观水平两个层面上的景观指数进行计算研究分析,并将景观类型的变化通过景观转移矩阵模型进行分析研究,以此作为基础,对研究区域内1999年~2013年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过程特征及驱动因素和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景观格局在近14年的时间里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从类型结构分析,研究区域内林地面积缩减,总体减少近7%,并且表现出破碎化程度加剧、边界呈现不规则形状和斑块形状复杂化的变化趋势,且林地斑块被其他景观类型斑块所切割,景观斑块的连续性降低;城镇发展等人为因素造成城镇用地面积整体上呈增长趋势,面积显著增加,增幅达22.3%,聚集程度增加,连接性加强,斑块形状趋于简单;草地和水域面积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最后整体趋势为增加;耕地面积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最后整体趋势为增加: (2)从景观水平上看,研究区内景观斑块密度不断降低,景观斑块总数不断减少,景观总体上斑块分布变得更连续,斑块间趋于融合。景观的分离度指数不断升高,景观类型则趋向于复杂和离散状分布,部分斑块分布呈零星、散布状。景观的香浓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说明景观结构的多样性正在增加,景观的香浓均匀度指数同样也不断升高,说明原来处于主导地位的景观类型所形成的影响力和控制力逐渐下降,不同类型景观对景观整体格局的影响作用逐渐平衡。 (3)根据景观类型转移矩阵,林地为转移量最大的景观类型,主要转变为耕地和草地及城镇建设用地,草地和林地相互之间转换,部分耕地向城镇建设用地的转变。林地转为耕地主要发生在研究区南北山地。草地和林地的互转主要发生在北部山区。部分耕地向城镇建设用地的转变主要发生在城镇人口密集的周边地区。同时在森林覆盖率比较高的深山区域也有部分林地发生改变,转变为了建设用地。概括来讲,景观类型变化的主要趋势是耕地、草地、水域及建设用地增加的同时,伴随着林地面积及比例的缩减。 (4)本文对研究区域内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方面。研究结果表明:地形地貌因素、人口经济因素、城镇化及工业化因素等驱动因子共同影响了研究区景观格局的变化。同时在不同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下,对景观格局产生影响的主要驱动力也并不相同。
【关键词】:茶马古道 景观格局 动态演变 驱动力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901;P237;P20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1、绪论11-16
- 1.1 研究背景11-13
- 1.1.1 “茶马古道”起源及路线11
- 1.1.2 “茶马古道”的发展11-12
- 1.1.3 “茶马古道”面临的问题12-13
- 1.1.4 小结13
- 1.2 研究意义13-14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13
-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13-14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4-15
- 1.4 研究内容15-16
- 2、研究进展16-31
- 2.1 “茶马古道”研究进展16-18
- 2.1.1 “茶马古道”发展历程与历史功能方面的研究16
- 2.1.2 “茶马古道”文化内涵和文化交流的综合研究16-17
- 2.1.3 “茶马古道”旅游开发利用的价值和方法研究17
- 2.1.4 “茶马古道”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17
- 2.1.5 小结17-18
- 2.2 景观格局研究综述18-25
- 2.2.1 景观格局内涵及研究内容18-19
- 2.2.2 国内外景观格局研究综述19-21
- 2.2.3 景观格局分析方法21-23
- 2.2.4 景观格局演变模型研究23-25
- 2.3 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力研究25-31
- 2.3.1 驱动因子概述25-26
- 2.3.2 驱动因子的类型26
- 2.3.3 驱动因子的尺度效应26-28
- 2.3.4 驱动机制28-29
- 2.3.5 景观格局演变驱动力相关研究进展29-30
- 2.3.6 小结30-31
- 3. 研究区的界定及概况31-36
- 3.1 研究区的界定31-33
- 3.2 研究区自然地理条件33-35
- 3.2.1 地理区位33-34
- 3.2.2 地质地貌34
- 3.2.3 气候34-35
- 3.2.4 植被、土壤35
- 3.2.5 水文35
- 3.3 社会经济35-36
- 4. 遥感影像分类及处理36-47
- 4.1 数据的准备36
- 4.2 数据预处理36-39
- 4.2.1 波段合成37-38
- 4.2.2 几何校正38
- 4.2.3 影像裁剪38-39
- 4.3 景观类型的划分39-40
- 4.4 影像分类40-41
- 4.5 分类后处理41-45
- 4.6 精度评价45-47
- 5 景观格局演变分析47-62
- 5.1 景观指数的选取及其意义47-49
- 5.1.1 景观类型水平指数47-48
- 5.1.2 景观水平指数48-49
- 5.2 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49-51
- 5.3 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分析51-57
- 5.3.1 景观类型变化分析51-54
- 5.3.2 景观水平变化分析54-57
- 5.4 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分析57-62
- 6 景观格局演变驱动力及驱动机制分析62-73
- 6.1 驱动力因素分析62-67
- 6.1.1 地形地貌因素62-64
- 6.1.2 人口增长因素64-65
- 6.1.3 经济发展因素65-66
- 6.1.4 城镇化和工业化因素66-67
- 6.1.5 经济体制和政府决策因素67
- 6.2 景观格局演变驱动机制研究67-73
- 6.2.1 景观格局演变空间尺度上的研究68-71
- 6.2.2 景观格局演变时间尺度上的研究71-73
- 7. 结论与讨论73-76
- 7.1 结论73-74
- 7.2 讨论74-76
- 参考文献76-79
- 致谢79-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金易慧;崔亮伟;肖文;;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2 王羊;高阳;赵琳;赵志强;李双成;;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尺度敏感性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3 汤洁;汪雪格;李昭阳;毛子龙;韩维峥;徐小明;;基于CA-Markov模型的吉林省西部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趋势预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2期
4 郭泺;杜世宏;杨一鹏;;基于RS与GIS的广州市森林景观格局时空分异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1期
5 朱利凯;蒙吉军;;国际LUCC模型研究进展及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5期
6 何丹;金凤君;周t
本文编号:3023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302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