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技术在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1-02-23 23:56
本文依托锡盟-江苏泰州±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详细介绍了地理信息技术在特高压线路工程的前期可研、初步设计、施工过程应用、三维数字化移交、施工招投标和巡线道路规划中的应用,通过地理信息手段,能够有效缩短工程周期,提升设计工作的科学性,提高成果质量,丰富应用内容,给后期运行维护工作打好数据基础,为将来类似工程开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文章来源】:北京测绘. 2020,34(10)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工程整体情况
可研工作平台是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收集可研阶段的卫星影像和其他多源数据信息,辅助勘测设计人员在平台上进行路径选择,减少对线路周边环境的扰动,对比不同方案的经济性,降低本体工程造价,提高整体经济效益,提高业主决策的科学性。为后续初步设计提供服务,减少初设阶段的工作量,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在可研阶段,结合工程路径途径内蒙古、河北、天津、山东和江苏省,搜集了沿线2.5m分辨率的P5高清卫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基础数据、专题数据和工程数据等(如图1所示),影像累计长度约1 100km,覆盖宽度为40km~80km,作业面积约94 158km2。通过对数据预处理,实现卫星影像的纠正配准、融合输出,DEM数据的等高线叠加显示、地形比例分析,基础数据、专题数据及工程数据配准、渲染、叠加等。最终将预处理后数据导入前期工作平台,实现多源数据的叠加显示与空间分析。
在可研阶段路径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全球定位系统、惯性导航系统、海拉瓦系统以及断面测量/杆塔排位技术建立三维优化设计平台,对获取的高精度航摄影像、姿态位置信息进行处理,根据成果数据综合优化路径,统计通道清理信息,为工程技术调整、进度管控和经费控制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撑。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在设计阶段,以可研阶段最终设计路径为依据,开展路径沿线及覆盖宽度不小于2km、平均影像地面分辨率优于0.25 m、拍摄累计长度约2 251.3km的航空影像获取工作,并完成外控调绘工作。集成航空影像、外控等数据,搭建数字化工作平台,开展空三内业处理,形成满足要求的空三成果。基于三维可视化设计优化平台,依据路径优化原则,开展路径初步调整、立体环境精确调整、电子模板实时排位、特殊情况精细调整等工作,工程路径优化后最终长度为1 610.914km,并进行最终路径交叉跨越、跨房面积、林区面积统计以及专题制图输出。
本文编号:3048446
【文章来源】:北京测绘. 2020,34(10)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工程整体情况
可研工作平台是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收集可研阶段的卫星影像和其他多源数据信息,辅助勘测设计人员在平台上进行路径选择,减少对线路周边环境的扰动,对比不同方案的经济性,降低本体工程造价,提高整体经济效益,提高业主决策的科学性。为后续初步设计提供服务,减少初设阶段的工作量,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在可研阶段,结合工程路径途径内蒙古、河北、天津、山东和江苏省,搜集了沿线2.5m分辨率的P5高清卫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基础数据、专题数据和工程数据等(如图1所示),影像累计长度约1 100km,覆盖宽度为40km~80km,作业面积约94 158km2。通过对数据预处理,实现卫星影像的纠正配准、融合输出,DEM数据的等高线叠加显示、地形比例分析,基础数据、专题数据及工程数据配准、渲染、叠加等。最终将预处理后数据导入前期工作平台,实现多源数据的叠加显示与空间分析。
在可研阶段路径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全球定位系统、惯性导航系统、海拉瓦系统以及断面测量/杆塔排位技术建立三维优化设计平台,对获取的高精度航摄影像、姿态位置信息进行处理,根据成果数据综合优化路径,统计通道清理信息,为工程技术调整、进度管控和经费控制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撑。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在设计阶段,以可研阶段最终设计路径为依据,开展路径沿线及覆盖宽度不小于2km、平均影像地面分辨率优于0.25 m、拍摄累计长度约2 251.3km的航空影像获取工作,并完成外控调绘工作。集成航空影像、外控等数据,搭建数字化工作平台,开展空三内业处理,形成满足要求的空三成果。基于三维可视化设计优化平台,依据路径优化原则,开展路径初步调整、立体环境精确调整、电子模板实时排位、特殊情况精细调整等工作,工程路径优化后最终长度为1 610.914km,并进行最终路径交叉跨越、跨房面积、林区面积统计以及专题制图输出。
本文编号:30484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3048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