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迪那河绿洲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20 15:17

  本文关键词:迪那河绿洲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是自然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反映,该变化导致许多环境和生态问题。因此,LUCC研究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干旱区,土地利用主要集中在以天然径流为依托的绿洲内,并具有独特性、复杂性等特点。目前干旱区LUCC及驱动力研究处于相对薄弱状态,本文以地处位于典型干旱区的迪那河绿洲作为研究区,利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3S技术对迪那河绿洲1992-2011年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过程、特点以及驱动力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为该地区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与决策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 (1)1992~2011年耕地和建筑用地面积一直上升。耕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重由13.28%上升到34.27%,建筑用地占总土地面积的比重由3.18%上升到15.89%,其中草地、林地,水域地、未利用地面积都伴随着耕地、建筑用地增加而减少。从减少的面积来看草地面积最多,减少面积为135.01Km2,草地占总土地面积的比重由25.41%下降到4.39%。 (2)1992~2011年,迪那河绿洲土地类型之间的时空转移十分明显。草地、林地、未利用地和水域地向耕地转变,水域地、未利用地、林地、草地向耕地转变,其中草地转为耕地的面积最大。林地、草地、水域地都向耕地、建筑用地、未利用转移,所以林地、草地、水域地面积都在减少。 (3)1992~2011年,迪那河绿洲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2.06%、1.97%、2.88%。经历增加-减少-增加的U型变化趋势。迪那河绿洲1992年、2000年、2006年和2011年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分别为174.82、176.77、203.69、225.31。这表明迪那河绿洲土地利用程度正处于中等发展阶段,该结论与当地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 (4)迪那河绿洲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驱动力包括自然与社会经济驱动力。根据研究得到如下结论:①.水资源的匮乏、气候环境的恶劣、独特的地质地貌对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有一定的约束。②.以耕地为突破口,根据利用主成分方法对迪那河绿洲耕地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可得知:人口、经济规模、交通发展、技术水平是迪那河绿洲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最主要的社会经济驱动力。 (5)利用ARCGIS10.0软件空间分析功能结合STATISTICA软件多元统计功能模块对迪那河绿洲的耕地驱动机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992-2011年耕地未变化预测正确率分别为92.7%、91.7%、0%;发生变化预测正确率分别为95.2%、91.9%、100%;正确率的总百分比分别为94%、91.3%、50.4%。得出简单的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不一定适合模拟预测模型。
【关键词】:轮台县 迪那河绿洲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力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90;P237;P228.4;P20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3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进展11-13
  • 1.2.1 国外研究进展11-12
  • 1.2.2 国内研究进展12-13
  • 第二章 研究内容,研方法以及技术路线13-15
  • 2.1 研究内容13
  • 2.2 研究方法13-14
  • 2.3 技术路线14-15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15-19
  • 3.1 地理概况15
  • 3.2 自然资源概况15-18
  • 3.2.1 气候资源15-16
  • 3.2.2 生物资源16
  • 3.2.3 森林资源16
  • 3.2.4 草场资源16-17
  • 3.2.5 土地资源17
  • 3.2.6 矿产资源17-18
  • 3.3 社会经济概况18
  • 3.4 交通状况18-19
  • 第四章 数据与数据预处理19-25
  • 4.1 数据来源19
  • 4.2 数据预处理19-21
  • 4.2.1 影像几何校正19-20
  • 4.2.2 图像增强20
  • 4.2.3 图像裁剪20-21
  • 4.3 建立土地利用分类标志21
  • 4.4 遥感影像分类方法21-23
  • 4.5 土地利用分类精度评价23
  • 4.6 迪那河绿洲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分类图23-25
  • 第五章 迪那河绿洲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分析25-56
  • 5.1 迪那河绿洲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分析25
  • 5.2 迪那河绿洲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25-29
  • 5.3 迪那河绿洲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转移分析29-30
  • 5.4 迪那河绿洲四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转移特征分析30-32
  • 5.5 迪那河绿洲各土地类型空间转移变化分析32-51
  • 5.5.1 耕地空间转移分析33-36
  • 5.5.2 林地空间转移分析36-39
  • 5.5.3 草地空间转移分析39-42
  • 5.5.4 水域地地空间转移分析42-45
  • 5.5.5 建筑用地空间转移分析45-48
  • 5.5.6 未利用地空间转移分析48-51
  • 5.6 迪那河绿洲土地利用动态度及程度分析51-54
  • 5.6.1 迪那河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分析52-54
  • 5.6.2 迪那河绿洲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54
  • 5.7 本章小结54-56
  • 第六章 迪那河绿洲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驱动力分析56-72
  • 6.1 迪那河绿洲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自然驱动力分析56-59
  • 6.1.1 气候因子56-57
  • 6.1.2 地质地貌因子57-58
  • 6.1.3 水文因素58-59
  • 6.2 迪那河绿洲 LUCC 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59-67
  • 6.2.1 研究区社会经济驱动指标体系建立59-60
  • 6.2.2 主成分分析60-61
  • 6.2.3 结果与分析61-67
  • 6.3 迪那河绿洲耕地变化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分析67-71
  • 6.3.1 人口驱动因子67-68
  • 6.3.2 经济驱动因子68-69
  • 6.3.3 农业现代化水平69-70
  • 6.3.4 交通发展情况70-71
  • 6.4 本章小结71-72
  • 第七章 迪那河绿洲 LUCC 驱动机制分析72-82
  • 7.1 迪那河绿洲 LUCC 社会经济驱动力空间化72-77
  • 7.1.1 迪那河绿洲 LUCC 的人口空间化73-76
  • 7.1.2 迪那河绿洲人口空间化分布结果76-77
  • 7.2 基于空间 Logistic 模型的迪那河绿洲 LUCC 分析77-82
  • 7.2.1 Logistic 模型构建78-79
  • 7.2.2 研究结果与检验79-82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82-84
  • 8.1 研究结论82-83
  • 8.2 讨论与展望83-84
  • 参考文献84-90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90-91
  • 致谢9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玉森;刘江霞;彭红霞;张利华;;武汉市的土地利用信息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2 摆万奇,阎建忠,张镱锂;大渡河上游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驱动力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1期

3 张兵,金凤君,董晓峰;甘肃中部地区景观生态格局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3期

4 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1期

5 蒙吉军,李正国;河西走廊张掖绿洲LUCC的驱动力分析[J];地理科学;2003年04期

6 张杨;刘艳芳;顾渐萍;丁庆;;武汉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地理科学;2011年10期

7 王思远,刘纪远,张增祥,周全斌,赵晓丽;中国土地利用时空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6期

8 彭建;王仰麟;张源;叶敏婷;吴健生;;土地利用分类对景观格局指数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6年02期

9 蒋勇军;袁道先;谢世友;李林立;张贵;何绕生;;典型岩溶农业区地下水质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J];地理学报;2006年05期

10 傅伯杰,陈利顶;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其生态意义[J];地理学报;1996年05期


  本文关键词:迪那河绿洲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89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3189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a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