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基于GIS、RS重庆涪陵岩溶地区石漠化变化趋势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4 08:01

  本文关键词:基于GIS、RS重庆涪陵岩溶地区石漠化变化趋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石漠化是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是一种与沙漠边缘地区一样的脆弱生态环境,一旦石漠化形成就很难再恢复到最初的状态,土地利用价值大大降低,之后如同人体里的癌细胞一样大量扩散,急速影响当地以及周边乡镇甚至邻近省市的土地生态健康。 本文选取重庆市涪陵区东部岩溶地区作为研究区,该区位于长江中上游,其生态健康状况直接影响中下游、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一旦爆发大规模的石漠化演变那么中下游、下游的自然灾害将频繁发生,导致人畜受害,经济生态均受挫。 笔者在多种技术手段支持下,获得了1988-2013年共6期的石漠化信息,通过数学模型和GIS的空间运算,对研究区进行动态监测,建立了以确定石漠化等级划分规范石漠化解译标准---提取石漠化相关因子分析石漠化演变方式研究石漠化发生原因提出石漠化整治方案为主线的技术路线,对涪陵的10个乡镇做了深入分析,针对研究区各乡镇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不同的治理思路和整改方案。该研究区的石漠化土地从1988年2013年的总体演变趋势是趋于好转的,石漠化面积虽然没有明显减少但是石漠化程度是不断减轻的,非石漠化地区由先的慢慢增多到后来的减少,潜在石漠化面积持续增加,轻度石漠化在2005年有一个大幅下降后又慢慢增加,中度石漠化在2010年有个小幅度的向上波动外大趋势是减少的,重度石漠化和极重度石漠化的面积都是逐年降低的;在研究期主要的转变方式为反变为主,即程度深的石漠化土地向程度浅石漠化转变较多,而且都是直接从一种石漠化类型变为另外一种类型,很少有过度性的转变。从潜在石漠化地区直接转变为中度石漠化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主要是人为的过度开垦开发导致的环境突变;在研究期内发现非石漠化地区的演变总面积是十分小的,而潜在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的变化占了总变化量的很大一部分;研究区里的不同乡镇由于发展定位不同,石漠化的形成和治理也有所差异,白涛、焦石这样的工业重镇必须加强监测,规范工业园区的垃圾处理流程,建立垃圾集中处理站,决不允许工业垃圾的随意处置。 石漠化是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石漠化从研究到治理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需要的不但是对自然环境的监测还需要人们加大科学技术的普及,需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群众的积极配合;完善治理政策,加大防治力度,以恢复植被覆盖为重点工程,实施动态监测,建立监测点,针对不同地点具体分析,进行有效治理。
【关键词】:石漠化 涪陵 动态研究 TM影像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171;P237;P20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绪论11-18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1-12
  • 1.2 石漠化现状研究12-14
  • 1.2.1 石漠化国外研究进展12-13
  • 1.2.2 石漠化国内研究进展13-14
  • 1.3 石漠化研究不足14-16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16-18
  • 1.4.1 研究内容16
  • 1.4.2 研究步骤16
  • 1.4.3 技术路线16-18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18-24
  • 2.1 研究区概况18-22
  • 2.1.1 重庆概况19-20
  • 2.1.2 涪陵研究区概况20-22
  • 2.2 研究方法22-24
  • 2.2.1 石漠化土地转移矩阵分析方法22
  • 2.2.2 石漠化土地速率与频率分析方法22-24
  • 3 石漠化信息提取研究24-36
  • 3.1 石漠化划分标准24-25
  • 3.2 石漠化 GIS 技术25-29
  • 3.2.1 GIS 概述25
  • 3.2.2 各评价因子数据提取25-29
  • 3.3 石漠化 RS 技术29-36
  • 3.3.1 RS 技术介绍29-30
  • 3.3.2 数据预处理30-32
  • 3.3.3 石漠化解译标志32-33
  • 3.3.4 解译辅助因子提取33-35
  • 3.3.5 精度验证35-36
  • 4 石漠化演变分析36-59
  • 4.1 研究区石漠化概况36-41
  • 4.2 石漠化分布特点41-48
  • 4.3 石漠化速率与频率分析48-49
  • 4.4 石漠化演变方向分析49-53
  • 4.5 石漠化与各相关因子关系研究53-56
  • 4.5.1 石漠化类型与植被分布研究53-56
  • 4.5.2 石漠化类型与土层厚度关系56
  • 4.6 土层厚度与植被关系56-57
  • 4.7 本章小结57-59
  • 5 石漠化成因与治理建议59-63
  • 5.1 石漠化形成原因59-60
  • 5.1.1 自然因素59
  • 5.1.2 人为因素59-60
  • 5.2 石漠化治理的制约因素60-61
  • 5.3 研究区石漠化治理建议61-63
  • 6 总结与展望63-66
  • 6.1 研究总结63-64
  • 6.2 研究不足64-66
  • 参考文献66-69
  •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69-70
  • 致谢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锋;谢世友;;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11期

2 曹建华;袁道先;童立强;;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特征与石漠化综合治理对策[J];草业科学;2008年09期

3 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1期

4 李瑞玲,王世杰,周德全,张殿发,李凤全,周忠发,熊康宁;贵州岩溶地区岩性与土地石漠化的相关分析[J];地理学报;2003年02期

5 朱震达;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概念、成因与防治[J];第四纪研究;1998年02期

6 朴世龙,方精云;最近18年来中国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J];第四纪研究;2001年04期

7 王世杰,李阳兵,李瑞玲;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演化与治理[J];第四纪研究;2003年06期

8 王宇,张贵;滇东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特征及成因[J];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06期

9 岳跃民;王克林;张兵;刘波;陈洪松;张明阳;;喀斯特石漠化信息遥感提取的不确定性[J];地球科学进展;2011年03期

10 刘少峰 ,王陶 ,张会平 ,程三友 ,孙亚平 ,雷国静;数字高程模型在地表过程研究中的应用[J];地学前缘;2005年01期


  本文关键词:基于GIS、RS重庆涪陵岩溶地区石漠化变化趋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38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3238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f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