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高速巴塘—芒康段地质灾害遥感综合早期识别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2 10:14
G4218高速公路所处的巴塘—芒康段位于金沙江河谷至高原的过渡带,新构造活动强烈,岩体破碎,地质灾害问题频发,该地区高速公路的修建和维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地面地质调查手段在公路选线和地灾评价分析及稳定性评价等多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利用光学遥感对地质灾害点解译,并与InSAR变形观测技术相结合,有望能高效、准确地调查区域内地质灾害点,并揭示其发育和分布规律。在青藏高原高山峡谷区特殊的地质条件下,总结了该区域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针对研究地区灾害类型特点,结合遥感技术提出公路遥感综合识别技术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巴塘—芒康段进行灾害调查,在充分掌握了光学遥感目视解译技术与InSAR技术的情况下,辅以野外地质调查、GIS空间分析、工程地质类比等工作,得到如下结论:1)研究区内光学目视遥感解译出固有地质灾害670处,结合4种SAR数据的InSAR技术解译出活动地质灾害数量220处;2)研究区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随着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等影响因子的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光学遥感解译和InSAR解译出的地质灾害在空间分布上和地层岩性上均存在一定差别;3)根据野外工作对比分析,判断光学遥感解译...
【文章来源】:工程科学与技术. 2020,52(06)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研究区地貌及活动构造图
图1 研究区地貌及活动构造图In SAR覆盖区的地层受东西向构造应力挤压作用和右旋运动的影响,总体呈近南北向展布。基岩以晚古生界至白垩纪的沉积岩和变质岩为主,兼有少量中生界的侵入岩。研究区总体处于高山峡谷地段,第四系地层零散分布,又因该段线路以桥隧为主(占比达85%以上),与第四系地层在地表的接触十分有限。
金沙江中上游地区新构造运动较为强烈,地势陡峻,河谷区因“干热河谷”效应植被不甚发育,地表破碎,使得滑坡灾害频发。且该地区曾受过多次强烈地震,产生了众多滑坡次生灾害,较多大型古滑坡影响重大。研究区附近的特米滑坡即为在强震作用下诱发,曾堵塞金沙江[15]。修建时埋桩或隧道施工前期需要对此类滑坡堆积体进行详细调查,提前防护[16]。1.2.3 崩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选线研究[J]. 赵立廷,许林新,戈普塔. 路基工程. 2020(01)
[2]沟谷泥石流活动特征对公路安全威胁及应对措施[J]. 吴斌,唐红波,张斌,乔文号,尹小涛.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9(06)
[3]川藏交通廊道滑坡崩塌灾害对道路工程的危害方式分析[J]. 李秀珍,钟卫,张小刚,边江豪,崔云,黄森旺. 工程地质学报. 2017(05)
[4]G318泸定—竹巴笼段边坡崩塌发育规律及防治措施建议[J]. 邹雪晴,裴向军,程强,袁进科,母剑桥,胡应强. 企业技术开发. 2016(24)
[5]中国灾害遥感研究进展[J]. 范一大,吴玮,王薇,刘明,温奇. 遥感学报. 2016(05)
[6]金沙江上游特米大型古滑坡的成因及古地震参数反分析[J]. 龙维,陈剑,王鹏飞,许冲,刘辉,孙进忠. 地震研究. 2015(04)
[7]SBAS-InSAR技术监测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形变[J]. 李珊珊,李志伟,胡俊,孙倩,俞晓莹.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5)
[8]G318川藏公路段泥石流危险性评价[J]. 邹强,崔鹏,杨伟. 山地学报. 2013(03)
[9]西藏G318典型地质灾害成因机制及防治对策[J]. 汤明高,傅涛,张维科,杨军. 公路交通科技. 2012(05)
[10]藏区公路地质灾害及其稳定性遥感解译[J]. 林峰,赵小峰. 中国煤炭地质. 2008(12)
本文编号:3279721
【文章来源】:工程科学与技术. 2020,52(06)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研究区地貌及活动构造图
图1 研究区地貌及活动构造图In SAR覆盖区的地层受东西向构造应力挤压作用和右旋运动的影响,总体呈近南北向展布。基岩以晚古生界至白垩纪的沉积岩和变质岩为主,兼有少量中生界的侵入岩。研究区总体处于高山峡谷地段,第四系地层零散分布,又因该段线路以桥隧为主(占比达85%以上),与第四系地层在地表的接触十分有限。
金沙江中上游地区新构造运动较为强烈,地势陡峻,河谷区因“干热河谷”效应植被不甚发育,地表破碎,使得滑坡灾害频发。且该地区曾受过多次强烈地震,产生了众多滑坡次生灾害,较多大型古滑坡影响重大。研究区附近的特米滑坡即为在强震作用下诱发,曾堵塞金沙江[15]。修建时埋桩或隧道施工前期需要对此类滑坡堆积体进行详细调查,提前防护[16]。1.2.3 崩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选线研究[J]. 赵立廷,许林新,戈普塔. 路基工程. 2020(01)
[2]沟谷泥石流活动特征对公路安全威胁及应对措施[J]. 吴斌,唐红波,张斌,乔文号,尹小涛.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9(06)
[3]川藏交通廊道滑坡崩塌灾害对道路工程的危害方式分析[J]. 李秀珍,钟卫,张小刚,边江豪,崔云,黄森旺. 工程地质学报. 2017(05)
[4]G318泸定—竹巴笼段边坡崩塌发育规律及防治措施建议[J]. 邹雪晴,裴向军,程强,袁进科,母剑桥,胡应强. 企业技术开发. 2016(24)
[5]中国灾害遥感研究进展[J]. 范一大,吴玮,王薇,刘明,温奇. 遥感学报. 2016(05)
[6]金沙江上游特米大型古滑坡的成因及古地震参数反分析[J]. 龙维,陈剑,王鹏飞,许冲,刘辉,孙进忠. 地震研究. 2015(04)
[7]SBAS-InSAR技术监测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形变[J]. 李珊珊,李志伟,胡俊,孙倩,俞晓莹.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5)
[8]G318川藏公路段泥石流危险性评价[J]. 邹强,崔鹏,杨伟. 山地学报. 2013(03)
[9]西藏G318典型地质灾害成因机制及防治对策[J]. 汤明高,傅涛,张维科,杨军. 公路交通科技. 2012(05)
[10]藏区公路地质灾害及其稳定性遥感解译[J]. 林峰,赵小峰. 中国煤炭地质. 2008(12)
本文编号:3279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3279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