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旅游地文化景观语义感知分析——以清西陵选址文化为例

发布时间:2021-11-27 14:46
  景观感知对旅游地规划设计具有基础性作用,但人文旅游地内部的景观感知空间分异至今没有微观尺度上的研究方法出现。本文提出了景观视角分组基础上的景观语义特征点抽象方法,并建立了单文化景观和多文化景观语义感知度计算模型,以解决人文类型旅游地内部景观感知的强度空间分异计算问题。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在清西陵旅游地实现了文化景观语义感知度的实证研究:以中国传统的皇家陵寝选址文化及其表征的封建等级体系为语义准则,提取了4个代表性陵墓文化景观不同景观视角下的78个特征点,并赋予不同景观视角及每个特征点相应权重系数;利用视域分析、叠置分析等方法计算得到旅游地景观文化感知度;尝试利用感知度计算结果对现有观光线路进行观景点语义挖掘并设计了优化方案。论文为人文地理学景观感知定量化表达提供了思路,为旅游地规划、景观与线路设计等提供了技术途径。 

【文章来源】: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2,14(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旅游地文化景观语义感知分析——以清西陵选址文化为例


图1研究区虚拟三维景观Fig.1Virtual3Dlandscapeofthestudyarea

地形图,语义特征,景观,陵墓


[26],地形地貌特征计算[27]等研究中已有成熟的应用。本文借鉴前人研究中的DEM数据生产方法和应用视角,建立清西陵旅游地的DEM。首先建立研究区DEM。DEM数据源为地方测绘部门提供的清西陵1∶1万地形图(2008年编绘),由于国家对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自然地形数据基本没有变化,因此直接采用扫描矢量化方式将等高线、交通、陵墓等要素矢量化。利用等高线数据生成离散高程点,并转化成DEM的GRID数据,形成感知度计算需要的空间分析基础数据。图2泰陵景观语义特征点Fig.2SemanticfeaturepointsoftheTaiMausoleum研究区文化景观的核心语义包括皇家陵寝建筑群、选址文化及内在的封建等级体系等。本文主要关注选址文化,以及位址关系折射的封建等级体系,因此,景观特征点选取时考虑了不同类型陵墓选址的文化特色。陵墓选址有通用的法则,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整体环境模式。该模式的理想状态是背倚连绵山脉为屏,前临平原,两侧水流曲折回环,汇流于面前;左右护山环抱,山上林木葱郁[28]。同时陵墓建筑本身也对陵墓的选址文化内涵产生影响。为了使特征点较好地表征选址文化中的环境模式,采取了不同位址功能区分别选点的方法,不同位址功能区即构成了单文化景观中的不同景观视角。为了使特征点与陵墓距离有统一的原则,在选取特征点时,“背山”和“护山”相关特征点在距陵墓最近的一条等高线附近选取,“面水”相关特征点在水流的中轴线附近选取,陵墓建筑相关特征点选取建筑的几何中心点。图2给出了泰陵景观的25个特征点位址,表1是具体特征点的位址描述、

线路,陵墓,景观,线路点


墓文化景观分别进行观景点位址挖掘,以充分利用现有观光线路;(2)观景点位于感知度较高的区域,并尽量接近重要建筑景观(如神道),使旅游者感知到选址文化的同时欣赏陵墓建筑群的美学和文化内涵;(3)单陵墓观景点能较完整地体现选址文化语义;(4)多陵墓观景点重点表征单陵墓景观间的空间位序、等级关系,并表征选址文化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根据以上原则,在景观语义感知度分析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设计了6个观景点,并对线路进行了微调,其中4个位于现有线路上,2个位于微调路段(如图5、表2)。1、2号观景点是位于现有线路上的单陵墓文化景观观景点,分别可观赏泰陵、昌陵选址文化景观;这2点位于神道附近,接近陵墓主体建筑景观,便图5观光线路修正与观景点设计Fig.5Adjustmentofthesightseeingroutesandpositioningoftheviewpoints表2新增及现有观光线路典型观景点语义解析Tab.2Semanticanalysisoftypicalviewpointsonoldandnewsightseeingroutes编号观景点类型感知度景观语义表征可见特征点1单陵墓景观(现有线路点)0.940泰陵“背山”、左右“护山”、面水(部分)泰陵(1-14,16-18)2单陵墓景观(现有线路点)1昌陵“背山”、“面水”、左右“护山”昌陵(1-25)3多陵墓景观(现有线路点)0.883泰陵、昌陵、昌妃园寝、昌西陵:“背山”(部分)、“面水”(部分)、“护山”(部分);空间位序泰陵(1-15,18);昌陵(1-7,9-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主题型文化旅游区的阶段性演进及其驱动机制——以无锡灵山景区为例[J]. 黄震方,俞肇元,黄振林,祝晔,徐波,袁林旺.  地理学报. 2011(06)
[2]主题公园多细节层次景观语义模型与虚拟表述——以北京延庆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为例[J]. 李仁杰,路紫.  地理科学进展. 2011(04)
[3]山岳型风景区观光线路景观感知敏感度计算方法——以武安国家地质公园奇峡谷景区为例[J]. 李仁杰,路紫,李继峰.  地理学报. 2011(02)
[4]“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误解与反思——武夷山案例研究[J]. 张朝枝,孙晓静,卢玉平.  旅游科学. 2010(01)
[5]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空间分异——以黄山风景区为例[J]. 李东和,张捷,章尚正,方超.  地理研究. 2008(04)
[6]九寨沟自然观光地旅游者地方感特征分析[J]. 唐文跃,张捷,罗浩,杨效忠,李东和.  地理学报. 2007(06)
[7]大规模VRML虚拟场景的快速浏览算法[J]. 王森,王萍,王昱颖,贾金原.  系统仿真学报. 2006(S1)
[8]旅游环境游客满意度的指数测评模型——以黄山风景区为例[J]. 王群,丁祖荣,章锦河,杨兴柱.  地理研究. 2006(01)
[9]旅游景区顾客的满意度指数模型[J]. 汪侠,顾朝林,梅虎.  地理学报. 2005(05)
[10]基于Java和VRML的旅游地理信息系统[J]. 苗雪兰.  计算机工程. 2005(17)



本文编号:35224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35224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8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