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地形对汉源干暖河谷侵蚀沟集聚分布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2-18 08:58
  西南地区干旱河谷沟蚀活动剧烈,侵蚀沟广泛发育,是水土流失的重点防治区域,但在区域尺度上其地形分异的规律尚不清楚。其中地处南部的汉源干暖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干旱河谷中一种特定的自然景观之一。侵蚀沟在空间上的集聚分布,造成了局部地表支离破碎,大大减少了可供利用的农用地资源数量并降低了土地生产力,对区域土地资源与粮食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为了探明侵蚀沟在空间上的分布模式、测度及影响因素,本文以汉源干暖河谷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解译、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侵蚀沟集聚分布格局进行评价和划分,揭示侵蚀沟集聚的地形分异规律,阐明地形因子对侵蚀沟集聚分布的定量影响。本研究不仅为侵蚀沟的空间分布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参照指标,也为分区治理土壤侵蚀等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汉源地区侵蚀沟在空间上具有集聚分布的特征。根据空间自相关统计分析结果,得出Moran’s I值为0.98,说明在区域尺度上侵蚀沟的核密度分布具有非均匀特征,呈集聚分布模式。基于核密度评价结果,将侵蚀沟集聚程度分为5个等级:极低集聚(0-1.55 km/km2)、低集聚(1.55.0-3.10 ... 

【文章来源】: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地形对汉源干暖河谷侵蚀沟集聚分布的影响


研究区Fig.2-1Thestudyarea

地形图,网格单元,地形,面积


3数据与方法17图3-1网格单元面积与地形参数的关系Fig.3-1Relationshipbetweengridcellareaandterrainparameters同时通过公式(5)和(6)的计算得到S与Si差值曲线(图3-2)。观察到地形起伏度、地表切割深度的S-Si之差在第12个序列点的时候最大,高程变异系数的S-Si之差在第11个序列点的时候最大,即三者序列点所对应的统计单元大小即为最佳统计单元。由表3-2可知,第12个序列点对应的是13×13像元,第11个序列点对应的是12×12像元,即面积为0.15km2的格网大小为地形起伏度和地形切割深度的最佳统计单元,0.13km2的格网大小为高程变异系数的最佳统计单元。图3-2S和Si差值变化曲线Fig.3-2SandSidifferentvariationcurve(3)地形因子的分级/分类采用频率分析法,研究不同集聚度的侵蚀沟在地形因子上的分布情况。将10种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地表切割深度、平面曲率、剖面曲率、坡长、地表粗糙度、高程变异系数)进行分级,各要素分类或分级标准见表3-4。

变化曲线,差值,变化曲线,切割深度


3数据与方法17图3-1网格单元面积与地形参数的关系Fig.3-1Relationshipbetweengridcellareaandterrainparameters同时通过公式(5)和(6)的计算得到S与Si差值曲线(图3-2)。观察到地形起伏度、地表切割深度的S-Si之差在第12个序列点的时候最大,高程变异系数的S-Si之差在第11个序列点的时候最大,即三者序列点所对应的统计单元大小即为最佳统计单元。由表3-2可知,第12个序列点对应的是13×13像元,第11个序列点对应的是12×12像元,即面积为0.15km2的格网大小为地形起伏度和地形切割深度的最佳统计单元,0.13km2的格网大小为高程变异系数的最佳统计单元。图3-2S和Si差值变化曲线Fig.3-2SandSidifferentvariationcurve(3)地形因子的分级/分类采用频率分析法,研究不同集聚度的侵蚀沟在地形因子上的分布情况。将10种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地表切割深度、平面曲率、剖面曲率、坡长、地表粗糙度、高程变异系数)进行分级,各要素分类或分级标准见表3-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四川省汉源县大渡河干热河谷区清代洪涝灾害特征[J]. 侯雨乐,刘瑞,赵景波.  水土保持通报. 2019(01)
[2]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ully systems and watersheds in Dry-Hot Valley, SW China[J]. Zhen Xu,Fachao Qin,Bin Zhang,Qingchun Deng,Hui Liu,Jie Jin,Liangtao Shi.  Acta Geochimica. 2018(06)
[3]基于Google Earth影像的横断山区沟蚀及侵蚀沟类型调查研究[J]. 董一帆,聂勇,熊东红.  水土保持通报. 2018(03)
[4]基于高分影像与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侵蚀沟分异特征分析[J]. 白舒婷,张树文,王让虎,杨久春,王晴.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8(03)
[5]喀斯特地区区域尺度土壤侵蚀地形因子研究[J]. 赵斯琦,王晓红,舒天竹,唐睿.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8(05)
[6]辽宁省侵蚀沟发育特性及地形分异特征[J]. 黄萌,范昊明.  水土保持学报. 2017(05)
[7]基于核密度估计的点群密度制图应用研究[J]. 卢敏,杨柳,王金茵,黄煌,王结臣.  测绘工程. 2017(04)
[8]基于Pleiades影像的东北黑土区沟蚀分异特征研究[J]. 陈单,张树文,王让虎,蒲罗曼,常丽萍,杨久春.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9]豫西黄土丘陵区侵蚀沟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衣强,张岩,张红峰,张培培,马松增,姚贵奇.  人民黄河. 2016(11)
[10]基于空间自相关的耕地等别指数检验方法研究[J]. 杨永侠,王旭,孟丹,孙婷,张中帆,施彦如.  农业机械学报. 2016(05)

硕士论文
[1]基于GIS的干热河谷冲沟丛集性格局评价[D]. 冉红.西华师范大学 2018
[2]朴素贝叶斯分类算法的改进及其应用[D]. 喻凯西.北京林业大学 2016
[3]黄土高塬沟壑区董志塬沟头溯源侵蚀分布特征及其演化[D]. 车小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5420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35420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1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