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瓮安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分区评价
发布时间:2022-11-12 09:22
为了研究贵州省瓮安县各类地质灾害在空间上的发育分布规律,根据瓮安县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野外调查资料,运用综合指数法,对区域内地质灾害易发性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软件,对其进行计算与叠加,并依据分区的标准,利用ArcGIS软件内置的自然间断点对地质灾害易发性指数图层进行插值处理,得到瓮安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将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和区域受威胁对象的易损性进行叠加计算,得到瓮安县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图。根据分区结果可知: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占全县面积41.5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占全县面积38.62%,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占全县面积19.86%;地质灾害危险性划分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和低危险区3个区,所占面积比例分别为41.00%、42.54%、16.46%。研究结果为该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预警提供了依据,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意义。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
2 易发性分区评价
2.1 评价方法
2.2 单元网格
2.3 滑坡、崩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2.3.1 滑坡、崩塌评价因子的确定
2.3.2 滑坡、崩塌易发性分区标准
2.4 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2.4.1 地面塌陷评价因子的确定
2.4.2 地面塌陷易发性分区标准
2.5 易发性分区结果
(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Ⅰ1—Ⅰ4)
(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Ⅱ1—Ⅱ7)
(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Ⅲ1—Ⅲ4)
3 危险性分区评价
3.1 评价方法
3.1.1 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方法
3.1.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
3.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
3.2.1 危险性评价结果
3.2.2 危险性分区
(1)地质灾害高危险区(Ⅰ)
(2)地质灾害中危险区(Ⅱ)
(3)地质灾害低危险区(Ⅲ)
4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逻辑回归模型的九寨沟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J]. 马思远,许冲,田颖颖,徐锡伟. 地震地质. 2019(01)
[2]某高陡型牵引式滑坡群形成机理及治理效果评价[J]. 张会仙,左双英,李洪建,徐伟.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3]基于GIS的川西地貌过渡带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J]. 胡芹龙,王运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6)
[4]彬县水利建设的地质灾害易发性与危险性分区评价[J]. 孙佳伟,刘海南,傅少君.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8(11)
[5]基于SBAS技术的岷江流域潜在滑坡识别[J]. 张诗茄,蒋建军,缪亚敏,白世彪. 山地学报. 2018(01)
[6]基于Arcgis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分区评价——以宿松县为例[J]. 解会存,金志.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6(03)
[7]基于层次分析法与Arcgis的榆阳区地质灾害易发性与危险性分区评价[J]. 高帅,姬怡微,何意平,李成,宁建民,卞惠瑛.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5(03)
[8]贵州省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J]. 蒋平,王铸,姚鑫.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4)
[9]贵州崩塌发育特征分析[J]. 胡玉凤,陈筠,谢兴能,赵国宣.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10]贵州省瓮安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措施[J]. 羊永夫,田波,丁坚平. 西部探矿工程. 2014(02)
本文编号:3706110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
2 易发性分区评价
2.1 评价方法
2.2 单元网格
2.3 滑坡、崩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2.3.1 滑坡、崩塌评价因子的确定
2.3.2 滑坡、崩塌易发性分区标准
2.4 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2.4.1 地面塌陷评价因子的确定
2.4.2 地面塌陷易发性分区标准
2.5 易发性分区结果
(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Ⅰ1—Ⅰ4)
(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Ⅱ1—Ⅱ7)
(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Ⅲ1—Ⅲ4)
3 危险性分区评价
3.1 评价方法
3.1.1 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方法
3.1.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
3.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
3.2.1 危险性评价结果
3.2.2 危险性分区
(1)地质灾害高危险区(Ⅰ)
(2)地质灾害中危险区(Ⅱ)
(3)地质灾害低危险区(Ⅲ)
4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逻辑回归模型的九寨沟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J]. 马思远,许冲,田颖颖,徐锡伟. 地震地质. 2019(01)
[2]某高陡型牵引式滑坡群形成机理及治理效果评价[J]. 张会仙,左双英,李洪建,徐伟.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3]基于GIS的川西地貌过渡带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J]. 胡芹龙,王运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6)
[4]彬县水利建设的地质灾害易发性与危险性分区评价[J]. 孙佳伟,刘海南,傅少君.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8(11)
[5]基于SBAS技术的岷江流域潜在滑坡识别[J]. 张诗茄,蒋建军,缪亚敏,白世彪. 山地学报. 2018(01)
[6]基于Arcgis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分区评价——以宿松县为例[J]. 解会存,金志.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6(03)
[7]基于层次分析法与Arcgis的榆阳区地质灾害易发性与危险性分区评价[J]. 高帅,姬怡微,何意平,李成,宁建民,卞惠瑛.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5(03)
[8]贵州省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J]. 蒋平,王铸,姚鑫.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4)
[9]贵州崩塌发育特征分析[J]. 胡玉凤,陈筠,谢兴能,赵国宣.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10]贵州省瓮安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措施[J]. 羊永夫,田波,丁坚平. 西部探矿工程. 2014(02)
本文编号:37061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3706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