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区域性参考框架的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6 12:12

  本文关键词:区域性参考框架的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依托国家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建设一期工程项目“坐标框架的稳定性分析”的需求,结合当前国际范围内普遍缺乏对区域性参考框架稳定性系统全面的评估的现状,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区域性参考框架的实现和稳定性评估方法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1.研发了一套区域性参考框架的软件平台,与现有软件(如GLOBK)目比数据处理能力明显提升,可允许同时处理台站数目至少为1000,数据运算时间与台站数目呈2.5次方关系。2.首次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区域性参考框架的稳定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两个角度:首先通过分析区域性参考框架的原点和尺度因子的时频特性实现对框架的整体稳定性评估,然后对台站坐标序列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空间分布统计、数值统计等,实现台站网以及单个台站的稳定性和质量评估。3. 以JPL-SOPAC参考框架从2004年至2014年10年的台站数据为例,完成了软件平台和稳定性评估方法的可行性验证,并对SOPAC框架的稳定性进行了完整的评估和分析。结果显示:JPL-SOPAC参考框架十年内稳定性良好且质量逐步提升,尺度因子在2013年采用新的GPS卫星光压模型后得到显著改善,幅度减小了263%。台站网日均中误差在三个方向上分别降低了25.3%,30.3%以及25%,同时还发现了SOPAC框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ITRF的线性模型和光压模型的不精确导致的框架参数序列中存在周期信号。本文实现的区域性参考框架的软件平台和区域性框架的稳定性评估方案不仅对建立我国自主稳定的大地参考框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其他的区域参考框架的实现和稳定性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国际地球参考框架 区域性参考框架 稳定性分析 时频分析 全球定位系统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226.3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17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4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义12-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5
  • 1.3 本文创新点15
  • 1.4 本文内容安排15-17
  • 第二章 地球参考框架的实现和维持17-34
  • 2.1 引言17
  • 2.2 ITRF的建立和维持17-28
  • 2.2.1 ITRF的实现17-20
  • 2.2.2 ITRF的原点和尺度因子20-24
  • 2.2.3 ITRF组合处理模型及基准约束24-27
  • 2.2.4 ITRF的发展现状27-28
  • 2.3 区域性参考框架的实现和维持28-33
  • 2.3.1 区域性参考框架的实现28-29
  • 2.3.2 利用实测时间序列构建区域性参考框架29-31
  • 2.3.3 基准站选取的原则31-32
  • 2.3.4 区域性参考框架的发展现状32-33
  • 2.4 本章小结33-34
  • 第三章 区域性参考框架的实现和稳定性分析34-48
  • 3.1 引言34-35
  • 3.2 区域性参考框架的整体稳定性评估35-41
  • 3.2.1 数据处理流程35-37
  • 3.2.2 软件处理37-40
  • 3.2.3 区域性参考框架的整体稳定性评估方法40-41
  • 3.3 台站的稳定性分析及质量评估41-47
  • 3.3.1 台站坐标解算的数据处理流程41-45
  • 3.3.2 软件处理45-46
  • 3.3.3 台站的稳定性分析和质量评估方法46-47
  • 3.4 本章小结47-48
  • 第四章 JPL-SOPAC参考框架的稳定性分析48-72
  • 4.1 实验数据来源48-49
  • 4.1.1 JPL-SOPAC参考框架简介48-49
  • 4.2 JPL-SOPAC参考框架的整体稳定性分析49-60
  • 4.2.1 原点坐标偏移量49-57
  • 4.2.2 尺度因子计算57-59
  • 4.2.3 框架整体稳定性小结59-60
  • 4.3 JPL-SOPAC参考框架的台站稳定性评估60-71
  • 4.3.1 台站网解的单天解的统计分析60-66
  • 4.3.2 单个台站多天解的统计分析66-70
  • 4.3.3 台站稳定性评估小结70-71
  • 4.4 本章小结71-72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72-75
  • 5.1 总结72-73
  • 5.2 展望73-7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5-7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76-77
  • 附录77-80
  • 参考文献80-84
  • 致谢8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俊勇;党亚民;;完善大地坐标框架和地球重力场时变测量的进展——2005年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科学大会札记[J];测绘通报;2005年12期

2 姚宜斌;高精度GPS测量中坐标基准的统一方法研究[J];地矿测绘;2001年02期

3 魏娜;施闯;;地球参考框架的实现和维持[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9年02期

4 董大南;T·Yunck;M·Heflin;尤晓青;沈宪兴;;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的原点[J];世界地震译丛;2007年01期

5 冯炜;吴星;钱进;;地球参考框架的建立和维持[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年05期

6 朱文耀;熊福文;宋淑丽;;ITRF2005简介和评析[J];天文学进展;2008年01期

7 刘经南;刘晖;邹蓉;魏娜;;建立全国CORS更新国家地心动态参考框架的几点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9年11期

8 刘经南;魏娜;施闯;;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自然杂志;201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西光;地球参考框架的理论与方法[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2 邹蓉;地球参考框架建立和维持的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3 张鹏;利用GPS建立和维持中国区域地心坐标参考框架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区域性参考框架的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67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3967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8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