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基于GIS的介休市区域容载力模糊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4 17:05

  本文关键词:基于GIS的介休市区域容载力模糊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环境容量反映生态环境对污染物的纳污能力,环境承载力反映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承受能力。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涌现,衡量人类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的相关研究亦成为环境领域研究热点。区域容载力是将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结合研究的一个新概念,其大小反映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活动的协调程度,是判断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鉴于目前国内有关利用GIS技术实现容载力模糊评价的相关报道较少,本次研究结合GIS技术与模糊数学自身优点,尝试性应用GIS技术实现区域容载力的模糊评价,提出了GIS与模糊数学相结合进行区域容载力综合评价的总体思路。 论文以介休市为研究对象,以区域容载力现状和可持续性研究为核心,构建体系化的研究技术方法,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程度,阐述了介休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研究结果可作为介休市区域环境管理、制定发展规划的参考依据。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 (1)区域容载力研究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容载力理论为基本依据,确定区域容载力指标选取原则和方法,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两方面筛选相关研究指标,构建适用于区域容载力研究的指标体系。 (2)区域容载力现状模糊研究。根据所确定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因子相应权重值的确定;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并辅以遥感、GIS等技术,实现区域容载力现状的模糊研究,获得介休市容载力现状分布状况。 (3)区域容载力可持续性探究。选取参比对象,通过参比区域与介休市容载力时空对比,确定介休市发展优势度、潜力度、饱和度三因子状况,并以三因子计算结果值为基础,构建矢量模型,量化区域容载力可持续度,实现区域容载力可持续发展水平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揭示介休市的发展现状及其最大发展能力,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通过本次研究,得到的研究结果与介休市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表明本文基于容载力理论构建的指标体系较为科学合理,建议结合实际情况和评价目的灵活选取评价指标;将GIS技术与模糊理论结合研究区域容载力的思路可行,不仅拓宽了使用模糊数学评价区域容载力的研究范围,也丰富了GIS的应用,为今后科学准确全面的进行区域容载力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区域容载力 GIS 模糊综合评价 介休市 可持续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26;P20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0-14
  • 1.2.1 环境容量研究进展11-12
  • 1.2.2 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12-13
  • 1.2.3 容载力研究进展13-14
  • 1.3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14-15
  • 1.4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15-18
  • 第二章 容载力研究相关理论及技术方法18-32
  • 2.1 区域容载力研究相关理论18-25
  • 2.1.1 环境容载力理论18
  •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18-19
  • 2.1.3 生态环境理论19-20
  • 2.1.4 模糊数学理论20-25
  • 2.2 容载力研究分析技术25-27
  • 2.2.1 GIS技术25-26
  • 2.2.2 RS技术26-27
  • 2.3 容载力研究分析方法27-32
  • 2.3.1 层次分析法27-29
  • 2.3.2 模糊评判法29-32
  • 第三章 介休市区域容载力现状模糊研究32-64
  • 3.1 研究区域概况32-36
  • 3.1.1 自然环境与资源概况32-35
  • 3.1.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35-36
  • 3.2 数据提取与处理36-38
  • 3.2.1 研究区域范围36
  • 3.2.2 数据来源36
  • 3.2.3 遥感影像处理36-38
  • 3.3 容载力研究指标体系的建立38-42
  • 3.3.1 研究指标选取原则38-39
  • 3.3.2 指标体系建立方法39-40
  • 3.3.3 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40-42
  • 3.4 容载力综合评价研究42-64
  • 3.4.1 自然资源容载力研究42-48
  • 3.4.2 社会经济容载力研究48-58
  • 3.4.3 区域容载力综合评价研究58-64
  • 第四章 介休市区域容载力可持续性探究64-78
  • 4.1 发展优势度研究64-65
  • 4.2 发展潜力度研究65-66
  • 4.3 发展饱和度研究66
  • 4.4 区域容载力可持续性研究66-78
  • 4.4.1 评价方法及标准66-67
  • 4.4.2 评价结果67-68
  • 4.4.3 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68-78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78-80
  • 5.1 主要结论78
  • 5.2 建议78-80
  • 参考文献80-86
  • 致谢86-8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8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秉仁;关于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1999年04期

2 郑度;21世纪人地关系研究前瞻[J];地理研究;2002年01期

3 李新琪,海热提·涂尔逊;区域环境容载力理论及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0年04期

4 靳晓艳;裴宗平;宋红梅;;小城镇环境承载力案例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年01期

5 华小梅,江希流;我国农药环境污染与危害的特点及控制对策[J];环境科学研究;2000年03期

6 张文国,杨志峰;基于指标体系的地下水环境承载力评价[J];环境科学学报;2002年04期

7 王慧文;潘秀丹;;沈阳市大气二氧化硫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的影响[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7年10期

8 文祯中;环境容量的界定与调控[J];家畜生态;2000年04期

9 田宏岭;乔建平;朱波;宋孟强;;基于GIS技术的成都市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快速评价[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年S1期

10 海热提·涂尔逊,杨志峰,王华东;试论城市环境及其容载力[J];中国环境科学;1998年S1期


  本文关键词:基于GIS的介休市区域容载力模糊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15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4215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7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