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S技术的赛罕乌拉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8 21:02
本文关键词:基于3S技术的赛罕乌拉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利用“3S”技术提取了赛罕乌拉地区1994年、2000年和2011年三个时期影像中的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分析荒漠化的动态变化和演化规律,并进行研究区荒漠化的发展趋势的预测。通过提取研究区高程、坡度和坡向信息,得出荒漠化土地在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上的分布。最后探讨了研究区荒漠化的驱动因素。得出如下结论: (1)赛罕乌拉荒漠化土地面积在1994~2000年间由66.78km2增加到91.57km2,到2011年间减少为72.54km2;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各等级荒漠化土地面积的50%。 (2)从对研究区荒漠化土地发展预测结果可以看出:2020-2030年间赛罕乌拉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将呈现递减趋势,变化较为缓慢且不明显。 (3)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土地主要集中分布在高程小于1181米的地区;从坡度等级上看,各类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15度的坡地上;研究区荒漠化土地分布状况从坡向上看,研究区内阴坡上分布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小于阳坡。 (4)赛罕乌拉近20年的年均气温呈总体上升趋势,年平均降水量总体上呈递减趋势;研究区内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在2000年以后由于政策的调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研究区内荒漠化土地在2000年之后,由原来的发展状态变为逆转状态。气候的变化与当地相关政策的实施可能是引起荒漠化的发生、发展的主导条件。
【关键词】:赛罕乌拉 3S技术 荒漠化 动态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171;P208;P228.4;P23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1 引言9-14
- 1.1 研究背景9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9
- 1.3 研究综述9-14
- 1.3.1 荒漠化形成机制研究现状9-10
- 1.3.2 荒漠化监测研究现状10-13
- 1.3.3 荒漠化评价研究现状13-14
- 2 研究区概况14-17
- 2.1 地理位置14-15
- 2.2 地质地貌15
- 2.3 气候15
- 2.4 土壤15-16
- 2.5 水文16
- 2.6 植被16
- 2.7 赛罕乌拉环境保护措施16-17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17-19
- 3.1 研究内容17
- 3.2 研究方法17-18
- 3.2.2 收集资料17-18
- 3.2.3 野外调查18
- 3.2.4 遥感数据处理18
- 3.3 技术路线18-19
- 4 赛罕乌拉荒漠化土地时空变化规律研究19-32
- 4.1 荒漠化等级划分及解译标志19-20
- 4.2 赛罕乌拉荒漠化土地面积变化分析20-25
- 4.3 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分析25-27
- 4.4 赛罕乌拉荒漠化土地演化规律分析27-31
- 4.4.1 演化规律模型的构建27-28
- 4.4.2 土地荒漠化演化规律分析28-31
- 4.5 小结31-32
- 5 赛罕乌拉荒漠化土地变化趋势预测32-37
- 5.1 研究理论32
- 5.2 数据获取32
- 5.3 马尔科夫模型的构建32-34
- 5.4 荒漠化土地类型转移概率矩阵的确定34-35
- 5.5 马尔科夫过程的模拟与检验35-37
- 5.5.1 状态的划分及初始状态矩阵的确定35-36
- 5.5.2 对马尔科夫模拟荒漠化变化的误差分析36
- 5.5.3 预测结果分析36-37
- 5.6 小结37
- 6 DEM的生成及数据分析37-45
- 6.1 数字高程模型DEM的生成38
- 6.2 分析数据38-41
- 6.2.1 高程分析38-39
- 6.2.2 坡度分析39-40
- 6.2.3 坡向分析40-41
- 6.3 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在高程、坡度、坡向上的分布41-45
- 6.3.1 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在高程上的分布41-42
- 6.3.2 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在坡度上的分布42-44
- 6.3.3 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在坡向上的分布44-45
- 6.4 小结45
- 7 赛罕鸟拉荒漠化驱动因素分析45-50
- 7.1 气候与荒漠化变化分析45-47
- 7.1.1 气温变化趋势46
- 7.1.2 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46-47
- 7.1.3 荒漠化与气候变化分析47
- 7.2 荒漠化动态变化与人口变化47-48
- 7.3 研究区牲畜头(只)数变化与荒漠化动态变化48-49
- 7.4 小结49-50
- 8 结论与讨论50-52
- 8.1 结论50
- 8.2 讨论50-52
- 致谢52-53
- 参考文献53-58
- 作者简介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贤,周心澄,丁国栋;对我国荒漠化防治现状的一些认识与建议[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2 关文彬,谢春华,李春平,冶民生,孙保平,丁国栋;荒漠化危害预警原理与评价方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保家有;李晓松;吴波;;基于沙地植被指数的荒漠化评价方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4 董玉祥;刘毅华;;对荒漠化研究基本问题的评述[J];地理科学;1993年03期
5 林年丰,汤洁;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环境演变与荒漠化的成因[J];地理科学;2001年01期
6 朱震达;王涛;;中国沙漠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第四纪研究;1992年02期
7 朱震达;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概念、成因与防治[J];第四纪研究;1998年02期
8 吴彤,倪绍祥;土地荒漠化监测方法研究进展[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年05期
9 申建友,董光荣;沙漠化指征、等级与区划[J];干旱区地理;1988年03期
10 李锋;景观生态学方法在荒漠化监测中应用的理论分析[J];干旱区研究;1997年01期
本文关键词:基于3S技术的赛罕乌拉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08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460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