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基于车载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分类的路面提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4 12:11

  本文关键词:基于车载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分类的路面提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车载激光扫描 点云 路面 分类提取 格网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如何实现空间数据的快速获取,已成为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焦点。车载激光扫描技术与传统的测量手段相比可快速获取大面积高精度的三维数据,作为新的数据获取手段,已渐应用于地理信息产业中。激光扫描数据的分类与提取是三维建模的前提与关键,分类得到的数据,可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进行应用。车载激光扫描系统在进行城市数据采集时获取了路面、建筑物、植被、电线杆等不同类型的点云数据,传统的车载分类方法大多研究如何将建筑物、窗户、电杆等数据提取出来,而根据车载激光扫描系统的工作原理,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路面贯穿于整个车载扫描的场景之中且高程较低,若能首先将路面数据分类出来,将减少后续研究的数据量,且能提高其他地物分类的精度。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介绍了车载系统的构造、原理、数据采集的方式、外业采集流程等,总结了其他学者基于激光扫描数据所采用的分类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采取基于路面特征和渐近格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路面点的分类与提取。首先根据路面点的特征,在获取的点云数据中其高程值较小。设定高程阀值将高.程过高的点云数据剔除,这样将减少后续分类的数据量。然后依据渐进格网的方法进行路面点的分类与提取,根据测区的范围大小,及采集的数据点的坐标进行格网的建立;通过设定阀值与点云数据的高程值、格网内部的高程差比较,实现路面点的分类与提取。依据上述方法进行路面的分类与提取时,格网间距的设定将影响最终的分类效果,若将格网设置过大,在分类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将地面点误判为地物点的情况,而将地面点剔除;而格网较小时可能会导致将地物点误判为地面点。因此,本文采用反复调节格网间距的方法,来改善分类效果,进行路面点的分类与提取。通过对现有的数据进行实验,可得出在扫描场景中,由于地形在不断的变化,格网的大小应随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格网调整过大或过小,得到的分类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在实际情况中,应该多次调节,使格网的大小适中,保证分类的效果。
【关键词】:车载激光扫描 点云 路面 分类提取 格网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225.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0-12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3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13-14
  • 1.4 本章小结14-15
  • 第二章 激光扫描技术15-30
  • 2.1 激光扫描技术的原理与分类15-27
  • 2.1.1 激光扫描技术的原理15-18
  • 2.1.2 激光扫描技术的分类18-27
  • 2.2 点云数据的介绍27-29
  • 2.2.1 点云数据的特点27-28
  • 2.2.2 点云数据的处理28-29
  • 2.3 本章小结29-30
  • 第三章 激光扫描数据的分类方法研究30-43
  • 3.1 机载分类滤波算法介绍30-33
  • 3.1.1 数学形态学方法30-31
  • 3.1.2 移动窗口滤波法31-32
  • 3.1.3 迭代线性最小二乘内插法32
  • 3.1.4 基于坡度变化的滤波算法32-33
  • 3.1.5 其他滤波分类方法及综合评价33
  • 3.2 机载与车载分类方法的联系33-34
  • 3.3 车载分类算法介绍34-37
  • 3.3.1 基于投影点密度的距离图像分类方法35-36
  • 3.3.2 基于扫描线上相邻点之间的斜率进行分类36
  • 3.3.3 基于格网化高程差的目标特征的分类方法36-37
  • 3.4 本文使用的分类方法及原理37-42
  • 3.4.1 数据的分割37
  • 3.4.2 路面点云数据的分类提取方法37-41
  • 3.4.3 路面分类提取的流程图41-42
  • 3.5 几种分类方法的比较42
  • 3.6 本章小结42-43
  • 第四章 车载激光扫描系统及路面数据的分类实验43-74
  • 4.1 本文使用的车载激光扫描系统介绍43-54
  • 4.1.1 车载激光扫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43-46
  • 4.1.2 车载激光扫描系统的外业采集流程46-51
  • 4.1.3 车载激光扫描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51-54
  • 4.1.4 原始数据处理54
  • 4.2 实验54-73
  • 4.2.1 实验片区概况55-56
  • 4.2.2 实验平台和数据56-59
  • 4.2.3 路面的分类与提取59-71
  • 4.2.4 分类效果比较71-73
  • 4.3 本章小结73-74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74-76
  • 致谢76-77
  • 参考文献77-80
  • 附录A80-81
  • 附录B81-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皇甫贵真;;数值求解偏微分方程的不等距格网法和格网逐次加密法[J];航空计算技术;1980年05期

2 朱仁诒;焦传武;;应用矩形格网法计算地表任意点的移动和变形(下)[J];煤炭科学技术;1981年02期

3 李永树;王金庄;;机助绘制下沉格网[J];矿山测量;1992年04期

4 陈述彭;推广格网系统[J];地球信息科学;2005年03期

5 王勇;王艳;郑文军;邹晓亮;;基于多格网算法的卫星图像恢复[J];海洋测绘;2006年02期

6 本刊编辑部;;《全球离散格网的空间数字建模》一书出版发行[J];测绘通报;2007年06期

7 罗广祥;刘苗;樊鸿宇;杨芳;;全球等面积四叉树离散格网建模与编码体系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2年10期

8 ;方位角辐射线格网法及其应用[J];勘察技术资料;1975年15期

9 ;测绘研究所车间制成一米座标格网尺并批量投产[J];测绘通报;1977年02期

10 濮阳敏;定动辐射线格网图展点法[J];水运工程;198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林峰;胡瑞林;周顺江;王珊珊;张小艳;;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因子对格网大小的敏感性与误差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3年

2 罗欣;;全球等面积四叉树离散格网建模与网边变形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07第六届全国地质制图与地理信息学术交流会分会场[C];2013年

3 王涛;毋河海;;一种从格网DEM中提取等高线的算法[A];全国地图学与G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王涛;;从规则高程格网中基于索引提取等高线[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涛;雷蓉;;规则高程格网中完整性谷地线的提取[A];第四届海峡两岸GIS发展研讨会暨中国GIS协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黎明;;基于1KM格网的人地系统时空数据平台构建[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东岳;李文琦;李明;;基于格网DEM的GIS通视分析算法研究[A];2010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五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颜佩丽;贾鹏;;黄土高原地区航测法制作DEM的质量控制[A];2009全国测绘科技信息交流会暨首届测绘博客征文颁奖论文集[C];2009年

9 马广;;浅析土工格网在老路改造工程中的应用[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10 王春;李伟涛;顾留碗;李鹏;;渐变与突变地形的一体化高保真数字建模技术[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磊;基于QTM的球面Voronoi图生成算法与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2 毛海颖;环首都圈植被分布及环境效应的空间相关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贞辉;基于震害分类的房屋数据格网化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3年

2 杨芳;基于车载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分类的路面提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3 干嘉元;基于全球离散格网的环境监测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包全福;基于混合式球面退化格网的空间对象聚合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5 李正国;混合式球面退化格网模型与空间数据表达[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6 刘光鑫;基于菱形离散格网的中国海潮波系统数据集成方法[D];江西理工大学;2013年

7 尤文辰;多级格网框架下的数据组织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8 杜微;基于格网的等值线生成与填充算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王俊岭;区域社会经济格网数据集指标体系构建及典型指标空间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10 杨海霞;建筑物空间分布格网化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5年



本文编号:5177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5177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8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