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年来兰州秦王川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0 17:21
本文关键词:近40年来兰州秦王川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秦王川 基于对象影像分析 动态变化 驱动力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多时相Landsat MSS/TM/ETM+/OLI系列影像,采用基于对象影像分析的方法对秦王川近40年的土地覆被信息进行提取。在提取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变化驱动力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研究区属于高原盆地,四周被山区包围,草地大都分布在周围的山区,水浇地和砂田大都分布在较平缓的地方且坡度不大,土地覆被的分布存在明显的依地形条件分布的规律,因此有必要在规则集中加入地形信息以提高影像地物信息提取的效率与精度。2.在基于对象的影像分析中,分类规则集考虑不同影像具体特点,充分利用基于影像对象所具有的纹理,形状,光谱,类相关等多方面的特征参数,建立符合遥感影像识别和认知规律的规则集。3.从1977年至2011年,水浇地的分布范围一直扩大,从1977年1384.87hm2扩大到2011年32829.66hm2。2011年至2014年由于新区建设,水浇地面积从32829.66hm2减少到2014年的29082.51hm2。过去40年来砂田的面积持续缩小,从1977年的41876.9hm2减少至2011年的3742.38hm2,且多为水浇地所替换。机场的面积从1977年的69.52hm2扩大到2014年的429.66hm2,由农田置换而来。住宅用地的面积从1977年的787.07hm2增加到2014年5335.74hm2,与区域人口增长相适应。引大入秦工程建成通水后,秦王川的水资源得到丰富,人工储水设施增加,坑塘的面积从1991年的84.76hm2增加到2014年的285.48hm2。通过分析比较状态转移表,机场,居民地一直处于流入的趋势,没有流出,机场面积。对于水浇地、草地、砂田相互之间流入流出的面积变化比较大,1977年草地转换成1991年水浇地的面积为1910.73hm2,1977年砂田转换成1991年水浇地的面积为3210.21hm2,1977年水浇地转换成草地仅为74.36hm2。1991年草地流出转换成1994年水浇地的面积为495.7hm2,1991年砂田流出转换成1994年水浇地的面积为3151.71hm2,而水浇地的面积没有流出。1994年草地流出转换成2001年水浇地的面积为1317.58hm2,1994年砂田流出转换成2001年水浇地的面积为20090.93hm2,而水浇地的面积流出转换成草地仅为633.19hm2。2001年草地流出转换成2011年水浇地的面积为2294.19hm2,2001年砂田流出转换成2011年水浇地的面积为3345.84hm2,而水浇地的面积没有流出。2011年草地流出转换成2014年水浇地的面积为1667.07hm2,2011年砂田流出转换成2014年水浇地的面积为991.08hm2,而水浇地的面积流出转换成砂田35.73hm2,水浇地转换成住宅用地5908.68hm2。4.自然驱动力方面,秦王川主要为洪水冲积平原,地势比较平坦,面积广阔,东西两面为低矮的黄土山丘,适于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从1977年至2014年6期影像的提取结果来看,整体秦王川南部发展好于北部。1995年引大入秦工程通水后,秦王川的水资源得到丰富,水浇地面积不断地扩大,而砂田的面积一直缩小。社会经济驱动力方面,1995年扶贫移民8万人和2012年舟曲移民1万人,人口大幅增加,相应的住宅用地的面积也随之增加。2012年兰州新区成立后,兰州市老工业的“出城入园”,新兴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绿色生态区的发展等政策因素促进了新区地物信息的变化,机场和公路和铁路的快速发展也促进的新区的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导致水浇地大量被占用于开发建设,面积减小,政府挖山造地工程使得草地面积减少,因此引大入秦工程和新区的开发建设是秦王川土地覆被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关键词】:秦王川 基于对象影像分析 动态变化 驱动力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237;P94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2.1. 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11-12
- 1.2.2. 基于对象的土地覆被变化检测研究12-13
- 1.2.3. 驱动力分析研究13-14
- 1.3. 研究内容14-15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5-16
- 1.5. 论文特色16-17
-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17-18
- 第二章 原理与方法18-27
- 2.1. 影像分割18-20
- 2.2. 分类特征选择20-24
- 2.2.1. 光谱特征20-22
- 2.2.2. 形状特征22
- 2.2.3. 纹理特征22-24
- 2.2.4. 上下文特征24
- 2.3. 基于对象的分类方法24-25
- 2.3.1. 基于规则集的分类法24
- 2.3.2. 最小距离分类法24-25
- 2.3.3. 模糊分类25
- 2.4. 分类精度评价25-27
- 2.4.1. 误差矩阵26
- 2.4.2. Kappa系数26-27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准备27-31
- 3.1. 研究区概况27-28
- 3.1.1. 地理位置27-28
- 3.1.2. 自然环境28
- 3.1.3. 社会经济28
- 3.2. 研究区土地覆被分类28-29
- 3.3. 数据源的介绍29-30
- 3.4. 影像预处理30-31
- 第四章 土地覆被分类31-49
- 4.1. 多尺度影像分割参数优选31-32
- 4.2. 基于规则集的地物信息分析32-34
- 4.2.1. 光谱特征32
- 4.2.2. DEM坡度特征32-33
- 4.2.3. 纹理特征33-34
- 4.3. 地物信息提取34-47
- 4.3.1. 2014年7月26日影像信息的提取34-37
- 4.3.2. 2011年7月18日影像信息的提取37-39
- 4.3.3. 2001年7月14日影像信息的提取39-41
- 4.3.4. 1994年7月19日影像信息的提取41-43
- 4.3.5. 1991年6月25日影像信息的提取43-45
- 4.3.6. 1977年7月14日影像信息的提取45-47
- 4.4. 分类精度评价47-49
- 第五章 土地覆被变化的分析49-59
- 5.1. 地物类型分布格局49-53
- 5.2. 土地覆被动态变化分析53-59
- 5.2.1 面积变化53-54
- 5.2.2 动态变化54-55
- 5.2.3 类型转移分析55-59
- 第六章 土地覆被变化驱动力59-62
- 6.1. 自然因素的驱动力59
- 6.2. 社会经济因素的驱动力59-62
- 6.2.1. 人口增长的推动作用59
- 6.2.2. 政策引导59-60
- 6.2.3. 交通方面60
- 6.2.4. 城镇化和工业化60-61
- 6.2.5. 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61-62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62-64
- 7.1. 结论62-63
- 7.2 不足与展望63-64
- 参考文献64-69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69-70
- 致谢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梅卓华;金焰;张哲海;赵春霞;姚诚;;基于TM影像的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与评价[J];地球与环境;2010年01期
2 史洪超;;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6期
3 刘卫国,,龚建华,方红亮;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知识获取及其在遥感影像植被分类中的应用研究[J];遥感学报;1998年03期
本文编号:5953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595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