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平面地质图和地质剖面图的复式蓄水构造智能识别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1 09:00
本文关键词:基于平面地质图和地质剖面图的复式蓄水构造智能识别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复式蓄水构造 自动识别 知识与规则 平面地质图 地质剖面图
【摘要】:基岩地下水是地下水的重要组成部分,蓄水构造控制着基岩地下水的埋藏、分布和运移规律;一般地下水勘测选址主要依靠水文地质技术人员对基岩地质图的判读实现;由于地质图包含的信息量及其庞大,单凭人工记忆很难记忆的完整,所以识别效率很低;还由于对蓄水构造的识别具有地域性特征,因此在识别过程中知识和经验同等重要;而这些经验是地质技术人员进行勘测理论研究和野外实践的积累。随着老一辈水文地质专家逐渐的退休,造成地方地下水管理和勘测部门人工识别蓄水构造时经验不足,影响蓄水构造的识别准确度,可能直接导致供水工程的失败。 本论文把水文地质学做为理论基础,结合地理信息系统与软件工程技术,在分析国内外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之上,把研究重点确定为复式蓄水构造概念模型。逻辑模型以及物理模型模型的构建以及复式蓄水构造识别算法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总结与归纳地下水勘测的专家知识,分析典型复式蓄水构造的空间散布特点,挖掘地质剖面图和平面地质图中蕴藏的复式蓄水构造的识别知识与规则。 (2)分析与研究典型复式蓄水构造的空间展布规律及其分布特征,以及组成复式蓄水构造各个岩层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关联规则,运用面向对象的方法结合专家知识与规则抽象出可以描述复式蓄水构造的共性意义的内容以建立复式蓄水构造的概念数据模型。再以概念数据模型为基础,构建复式蓄水构造的逻辑数据模型和物理数据模型,实现在不同应用层次对复式蓄水构造的描述。 (3)综合已研究的复式蓄水构造数据模型和专家知识与规则,针对每种复式蓄水构造各自的特点,构建基于知识与规则支撑的复式蓄水构造识别算法。 最后以沂蒙山区1:50000基岩地质图沂南县幅以及沂南县幅AA’剖面图为试验样区,利用开发的原型系统进行了复式蓄水构造的自动识别;取得了比较好的识别结果,检验了论文中相关研究成果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复式蓄水构造 自动识别 知识与规则 平面地质图 地质剖面图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285.1;P641.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2
- 第1章 绪论12-19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6
- 1.2.1 知识表达方式研究现状13-14
- 1.2.2 空间知识发现技术研究现状14-15
- 1.2.3 复式蓄水构造识别研究现状15-16
- 1.2.4 专家系统研究现状16
- 1.3 研究内容16-17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7-19
- 1.4.1 研究方法17
- 1.4.2 技术路线17-19
- 第2章 复式蓄水构造数据模型研究19-38
- 2.1 单式蓄水构造分类及介绍19-25
- 2.2 复式蓄水构造分类及介绍25-27
- 2.3 复式蓄水构造数据模型27-37
- 2.3.1 复式蓄水构造概念模型构建28-33
- 2.3.2 复式蓄水构造逻辑模型构建33-35
- 2.3.3 复式蓄水构造物理储存模型构建35-37
- 2.4 本章小结37-38
- 第3章 复式蓄水构造识别知识与规则研究38-51
- 3.1 复式蓄水构造识别知识与规则38-46
- 3.1.1 复式蓄水构造判别规则38
- 3.1.2 含水岩层的判定38-40
- 3.1.3 地层单位编码规则与地质年代判定40-45
- 3.1.4 坡向坡度与岩层倾向倾角分级规则45-46
- 3.1.5 地层(地质体)的识别46
- 3.2 知识库与推理机的构建46-49
- 3.3 本章小结49-51
- 第4章 复式蓄水构造自动识别算法和验证51-73
- 4.1 复式蓄水构造自动识别算法51-61
- 4.1.1 单斜-断裂复式蓄水构造51-54
- 4.1.2 单斜-侵入接触带复式蓄水构造54
- 4.1.3 向斜-断裂复式蓄水构造54-57
- 4.1.4 背斜-断裂复式蓄水构造57-58
- 4.1.5 断层-侵入接触带复式蓄水构造58-61
- 4.1.6 断层-风华带复试蓄水构造识别61
- 4.1.7 岩脉-风化带复试蓄水构造识别61
- 4.2 原型系统设计概述61-67
- 4.2.1 原型系统总体开发方案61
- 4.2.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61-62
- 4.2.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62-64
- 4.2.4 原型系统界面设计64-67
- 4.3 原型系统验证67-72
- 4.3.1 实验区与数据源67-69
- 4.3.2 识别结果验证69-72
- 4.4 本章小结72-73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73-75
- 5.1 研究成果与结论73-74
- 5.2 问题及展望74-75
- 参考文献75-78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78-79
- 致谢7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丽;王平;刘湘南;;空间知识网格体系架构及其实现技术探讨[J];测绘科学;2007年01期
2 王静,刘湘南;地理专家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6期
3 肖乐斌,钟耳顺,刘纪远,宋关福;面向对象整体GIS数据模型的设计与实现[J];地理研究;2002年01期
4 罗智勇,刘湘南;基于Geodatabase模型的空间数据库设计方法[J];地球信息科学;2004年04期
5 余鹏;;论基岩地下水的富集与开发利用[J];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2012年02期
6 曾黄麟;基于粗集方法的智能专家系统[J];中国工程科学;2001年02期
7 邸志强;金洪涛;苗英;贾伟光;;辽西蓄水构造及找水方向[J];地质与资源;2007年02期
8 钟淑平;;论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年09期
9 王秀梅;;浅析Geodatabase数据模型及其操作[J];甘肃科技;2011年22期
10 刘光亚;;基岩蓄水构造[J];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78年01期
,本文编号:6034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603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