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M分辨率对地形因子提取影响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DEM分辨率对地形因子提取影响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数字高程模型(DEM) 地形因子 分辨率
【摘要】:以大兴安岭漠河地区1∶5万比例尺的等高线数据为研究对象,生成不同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分析在不同分辩率条件下,由DEM提取的坡度、坡向及剖面曲率随分辨率的变化情况,并利用信息熵公式进行不同分辨率DEM高程熵分析,得到高程熵随分辨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当DEM分辨率达到25 m左右时,各地形因子的变化情况趋于稳定,分辨率达到50 m以后变化明显加剧。高程熵在分辨率增大到25 m时变化减慢,据此判断,漠河地区1∶5万比例尺等高线在生成DEM时最合适的分辨率应该是25 m。
【作者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DEM) 地形因子 分辨率
【基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50225067)
【分类号】:P208
【正文快照】: 0引言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概念于1958年由Mill-er首次提出,是用一组有序数值阵列形式表示地面高程的一种实体地面模型[1]。近年来用DEM提取地形因子(如高程、坡度、坡向、剖面曲率等)并对这些地形因子进行分析已经成为分析地形因子的主流方法,而通过数字高程模型提取的地形因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婷,汤国安,王春,王峥,龙毅;黄土高原地形因子间关联性的神经网络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2004年04期
2 郭忆;毕硕本;张余庆;黄金龙;;地理地形因子对长江中下游平原降水空间分布影响的估算和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年29期
3 江岭;汤国安;刘凯;宋效东;阳建逸;张刚;;局部型地形因子并行计算方法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2年06期
4 彭晚霞;宋同清;曾馥平;王克林;傅伟;刘璐;杜虎;鹿士杨;殷庆仓;;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物与土壤地形因子的耦合关系[J];生态学报;2010年13期
5 代灵燕;白建军;;基于不同分辨率DEM的地形因子比较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11期
6 刘新华;基于ER Mapper的水土流失地形因子提取技术初探[J];四川测绘;2001年01期
7 钟德燕;常庆瑞;宋丰骥;;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关系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6期
8 王新云;郭艺歌;过志峰;覃文汉;孙国清;;地形因子对森林冠层BRF模拟的影响分析[J];遥感信息;2012年04期
9 张子瑜;范建容;张建强;苏凤环;;芦山地震重灾区地形因子分析[J];山地学报;2013年05期
10 杜伟静;苏志尧;张璐;;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枯立木分布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翁伟琳;陈楠;;DEM分辨率对地形因子的影响分析[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江帆;朱长青;李小荣;;DEM地形因子及其应用[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婷;汤国安;陈莉;杨昕;;基于神经网络的地面坡度与其它地形因子关联性分析—以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为例[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婧;坡面沉积地形因子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2 焦超卫;基于DEM的1:50000区域尺度水土流失地形因子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3 张婷;基于DEM的陕北黄土高原多地形因子空间关联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4 蔡清华;区域侵蚀地形因子的尺度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5 代灵燕;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区多尺度DEM地形因子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贺丹;不同分辨率DEM提取地形因子的适宜分析窗口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220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622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