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河南省碳源碳汇时空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0 21:17

  本文关键词:河南省碳源碳汇时空变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碳排放 碳源碳汇 时空变化 河南省 遥感影像


【摘要】: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城镇化的发展,致使人为温室气体的加速排放破坏了全球碳平衡,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升高,进而引发各种灾害。一方面,人类活动中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碳基能源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较快增加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也使碳汇的数量及分布发生一定的变化,对碳盈与碳亏也产生一定的影响。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应用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碳源/汇研究较少,目前的研究准确性和预见性不高。为此,如何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源/汇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增进区域碳循环评估的精确性和实用性,探索区域碳估算的途径和方法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论文在梳理国内外碳源碳汇研究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河南省碳源碳汇研究的思路和基本框架,以河南省为例,基于GIS和RS技术,结合相关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以河南省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和区域植被状况为切入点,利用系数法、IPCC参考方法等对河南省碳源碳汇量进行了分类估算;依据各市域估算结果分析了河南省主要碳源碳汇的时间序列变化与空间分布格局变化,探讨了影响河南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具体从国家政策、法规政策、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和社会发展等发面提出减源增汇的措施,以期为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结构表明,河南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结构决定了该区域以原煤、焦炭等煤类能源资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由于能源资源的高碳排放系数,决定了河南省能源碳排放量的居高不下。河南省西、南部的高森林覆盖度,而中、东部以农田为主的人工植被决定了河南省碳汇量呈现由西南向中东部地区减小的趋势,本研究主要包括:(1)在总结和分析国内外碳源碳汇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确定了能源消费、工业生产的碳排放转换系数,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汇系数,选取河南省2005、2009及2013年的Landsat TM、ETM和OLI遥感数据,2005-2013年的能源消费数据、工业产品产量、耕地面积、人口数量及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利用NDVI、阈值掩膜和监督分类方法提取了2005、2009和2013年林地、耕地、草地土地利用数据并进行了结果验证和误差分析。结果显示提取的植被覆盖数据基本符合河南省土地利用变更数据。(2)构建碳源碳汇估算模型,估算历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年碳源碳汇数据,研究其时空变化特征。从总量上看,河南省碳排放由2005年的11030万t增长到2013年的19858万t,在本文分析的影响碳源的因素中化石能源对其影响最大,其次是水泥生产,钢材和水泥生产的增幅最大。从碳源的空间分布来看,河南省中部地区高碳排放量的地区比较集中,以平顶山为中心,向西北部逐渐减小的趋势,豫东和豫南地区是低碳排放区域分布的集中区域,而豫北地区的安阳市碳源量比较高。人均碳排放上,河南省人均碳排放在总量上是持续增长的过程,从空间上来看,人均碳排放量由北向南逐渐减少,由西向东逐渐减少。河南省碳汇量总体上稍有减小,林地碳汇功能的对比显示,碳汇量有小幅度的增加碳盈亏。属于碳盈的城市数量不断减少,也就是说原本属于碳盈的城市逐渐变成碳亏型城市,不仅如此,每年的碳盈量也在不断减小,由于碳源每年不断增加,而碳汇增加量远不及碳源,城市碳亏数据也在不断增大。(3)针对河南省碳平衡能力下降问题提出减排增汇的建议,主要有:调整土地利用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改变生活方式、提高政府决策水平等,以期为河南省进一步做好减排增汇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碳排放 碳源碳汇 时空变化 河南省 遥感影像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87;P208;X32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16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3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13-14
  • 1.2.1 研究目的13
  • 1.2.2 研究内容13-14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4-16
  • 1.3.1 研究方法14-15
  • 1.3.2 技术路线15-16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16-19
  • 2.1 国外研究综述16-17
  • 2.2 国内研究综述17-19
  • 3 碳源碳汇的分类与测算方法19-24
  • 3.1 碳源碳汇分类19
  • 3.2 测算19-24
  • 3.2.1 碳源测算方法19-23
  • 3.2.2 碳汇测算方法23-24
  • 4 河南省碳源碳汇时空变化分析24-53
  • 4.1 研究区概况24-25
  • 4.1.1 自然特征24-25
  • 4.1.2 社会经济概况25
  • 4.2 数据来源25-26
  • 4.3 遥感数据数理26-34
  • 4.3.1 图像增强27-28
  • 4.3.2 大气校正28-29
  • 4.3.3 NDVI指数29-30
  • 4.3.4 植被信息提取30-33
  • 4.3.5 分类结果验证33-34
  • 4.4 碳源的时空变化分析34-44
  • 4.4.1 时间序列变化分析34-41
  • 4.4.2 碳源空间格局演变41-44
  • 4.5 碳汇的时空变化分析44-49
  • 4.5.1 时间序列变化分析44-46
  • 4.5.2 碳汇空间变化分析46-49
  • 4.6 碳盈亏的时空变化分析49-53
  • 4.6.1 时间序列变化分析50-51
  • 4.6.2 碳盈亏空间格局变化分析51-53
  • 5 河南省碳源、碳汇影响因素及增汇减源对策53-57
  • 5.1 影响因素53-54
  • 5.2 增汇减排政策54-57
  • 6 结论57-60
  • 6.1 主要结论57-58
  •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58-60
  • 6.2.1 存在问题58-59
  • 6.2.2 展望59-60
  • 参考文献60-64
  • 致谢64-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巍;李学君;吴睿涛;;浅析森林经营方式在发挥黑河森林碳汇功能中的作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3年04期

2 姜海侠;;林业碳汇基础理论[J];生物技术世界;2014年06期

3 闫学金;傅国华;;海南碳汇研究初探[J];热带林业;2008年01期

4 刘慧;唐启升;;国际海洋生物碳汇研究进展[J];中国水产科学;2011年03期

5 史军,刘纪远,高志强,崔林丽;造林对陆地碳汇影响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2期

6 王奉安;;森林的碳汇作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年05期

7 石光;;黑龙江省林业碳汇问题浅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29期

8 刘宇;;森林碳储量与碳汇功能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36期

9 高平;李志勇;梁利;;论我国县域林业发展的制度创新——林业碳汇补偿交易机制形成与沈阳案例分析[J];科技成果纵横;2011年03期

10 龚维;李俊;何宇;丁锋;姚源;张浩宇;孙一荣;;发展林业碳汇推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J];生态学杂志;200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宝鑫;;浅谈基于碳汇理论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A];2008北京奥运园林绿化的理论与实践[C];2009年

2 谢淑娟;匡耀求;黄宁生;;我国发展碳汇农业的若干对策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3 董克库;米晓琴;李英;李忠有;;浅谈设立宁夏六盘山地区碳汇功能区的重要性[A];宁夏林学会第二届林业优秀学术论文集[C];2011年

4 张家来;袁传武;孙亮;郑兰英;林冬荣;张华;涂文海;;碳汇林的计量与监测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5 郭忠升;;碳汇林、植被承载力与森林可持续经营[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6 李丽娇;;国内外碳汇交易机制对我国省域林业碳汇补偿机制构建的启示[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于海良;杨莉;赵金华;宁叶茂;;重视河北草原碳汇价值 推进低碳经济发展[A];2010畜牧业与低碳经济科技论文集[C];2010年

8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土壤碳汇能力衰退的生物炭修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9 王天津;;时代需要创立西藏区域碳汇功能区[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10 王天津;;加快发展北京市林业碳汇促进城乡一体化[A];城乡一体化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2首都论坛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厅长 郭健;开发草原碳汇功能 转变牧区发展方式[N];农民日报;2010年

2 记者 张瑛;我区开启对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碳汇功能研究[N];宁夏日报;2011年

3 记者 路平;广州将建国内首个林业碳汇交易平台[N];广东科技报;2008年

4 记者 刘娜微;林业血防工程碳汇功能明显[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5 李云平;我国加强发挥草原碳汇功能[N];人民政协报;2009年

6 记者 高琳;致公党中央培育草原碳汇功能应对气候变化[N];中国气象报;2010年

7 记者 陈晓晨;将森林生态服务转化为碳汇收益[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8 通讯员 蒋三乃 陈叙图;碳汇造林技术规定与检查验收办法实施[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9 赵雁屏;我省碳汇林面积已近4万亩[N];山西日报;2010年

10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王天津;西藏可试点碳汇功能区[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崔玉姝;碳汇林项目融资主体行为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2 李颖;农业碳汇功能及其补偿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3 陈英;林业碳汇交易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4 陈伟;基于碳中和的中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5 李建华;碳汇林的交易机制、监测及成本价格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书红;小区域林地碳汇价值评价[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常帆;基于遥感技术的麦田生态系统碳汇模型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3 孙艳芳;河南省碳源碳汇时空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4 刘畅;中国碳汇农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陈丹;黑龙江省林业碳汇市场建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6 苏苑苑;温州市林业碳汇市场运行机制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7 赵蔷;保护海洋碳汇的法律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年

8 梁鸽;草原碳汇:问题、成因与对策[D];内蒙古大学;2012年

9 教媛媛;基于BP神经网络的林木碳汇计量算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10 曹宇;我国绿色碳汇传播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089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7089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2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