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灰色组合模型的电离层电子含量预报
本文关键词:基于灰色组合模型的电离层电子含量预报
更多相关文章: GM( )模型 时间序列模型 组合模型 电离层VTEC 预报
【摘要】:为了提高电离层VTEC预报的精度,该文采用GM(2,1)模型对电离层VTEC序列进行周期性趋势项提取,对其残差序列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形成灰色时序组合模型,进行电离层VTEC预报。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基于灰色时序组合模型的电离层VTEC预报精度较高,稳定性较好,且随着预报天数的增加,该模型的预报精度有所降低;高纬度地区的电离层VTEC预报精度最高、最为稳定,中纬度地区次之,而低纬度地区的预报精度最低、稳定性最差。
【作者单位】: 包头市测绘院;
【关键词】: GM( )模型 时间序列模型 组合模型 电离层VTEC 预报
【基金】: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工作影像数据库建设项目(2014-01-KY03)
【分类号】:P228.4
【正文快照】: 0引言电离层延迟误差是一项重要的GPS信号传播误差源,它严重削弱了GPS导航定位的精度[1]。电离层延迟误差的大小主要取决于GPS信号穿过电离层时传播路径上的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Content,TEC)。为了研究电离层TEC的时空结构特性,本文主要以天顶方向(垂直方向)的总电子含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谢益炳;陈俊平;伍吉仓;;一种确定单站接收机码间偏差的新算法[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新欣;基于COSMIC掩星数据的电离层分布特征及地震响应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Weiping Jiang;Yifang Ma;Hongfei Liu;Liansheng Deng;Xiaohui Zhou;;Investigation of Lushan earthquake ionosphere VTEC anomalies based on GPS data[J];Earthquake Science;2013年Z1期
2 Wang Xinzhi;Jia Junhui;Yue Dongjie;Ke Fuyang;;Analysis of ionospheric VTEC disturbances before and after the Yutian Ms7.3 earthquake in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J];Geodesy and Geodynamics;2014年03期
3 刘晓京;何年宁;姜梦;;发动机的低碳时代—i-VTEC[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年07期
4 ;Monitoring Seasonal Variations of Ionospheric TEC Using GPS Measurements[J];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2007年02期
5 祝芙英;吴云;林剑;周义炎;熊晶;杨剑;;汶川地震前电离层VTEC的异常响应[J];地震学报;2009年02期
6 邓柏昌;杨马陵;黄江;赵文化;;华南地区电离层在汶川地震前VTEC异常的研究[J];华南地震;2009年04期
7 ;Analysis of the ionosphere wave-motion with GPS[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5年13期
8 ;Ionospheric VTEC anomalies before Ms7.1 Yushu earthquake[J];Geodesy and Geodynamics;2011年02期
9 Zhou Yiyan;Wu Yun;Yang Jian;Zhu Fuying;Zhao Bin;;Ionospheric disturbances around the time of the Ms7.0 Lushan earthquake[J];Geodesy and Geodynamics;2013年04期
10 刘国其;龚建村;黄文耿;沈华;;太阳活动低年低纬地区VTEC变化特性分析[J];空间科学学报;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义炎;吴云;乔学军;祝芙英;杨剑;;汶川地震前电离层VTEC的异常扰动[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The Analysis of Night-time VTEC Average Value[A];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S05卫星导航增强与完好性监测[C];2012年
3 ;Improving Global VTEC inversion with Inequality Constraint Least Square[A];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S08卫星导航模型与方法[C];2012年
4 李秀海;曹先革;张为成;司海燕;赵晓明;黑龙;;不同电离层VTEC模型的建模效果比较[A];第四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2年
5 林剑;吴云;;利用GPS双频载波相位单历元解算电离层VTEC[A];新世纪观测技术发展及防震减灾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丹华;党耀国;;GM(1,1)模型的改进[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韩静轩;苗丽安;;济南市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4卷)[C];1997年
8 吉培荣;;灰色GM(1,1)模型分析与评价[A];数学及其应用文集——中南模糊数学和系统分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下卷)[C];1995年
9 潘海涛;;MCMC算法在时间序列中的应用[A];第八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孙映宏;;灰色理论在长期水文预测中的应用[A];地方水利技术的应用与实践(第3辑)[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育红;灰色预测模型与灰色证据组合模型研究及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唐万梅;几个预测方法及模型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6年
3 谢妮;深圳市HIV/AIDS疫情分布特征与预测模型比较[D];中南大学;2011年
4 毛树华;灰关联决策与灰生成算子的理论及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王晓佳;基于数据分析的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6 刘金英;灰色预测理论与评价方法在水环境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何雄君;钢混异种材料组合结构施工预测控制理论的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8 吴宏晓;基于软计算方法的电力系统负荷预测[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陈志军;高速铁路桥梁动力学问题分析及控制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贝峰;多重荧光PCR检测产vero毒素大肠杆菌(VTEC)方法的研究及初步应用[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2 许静;浙江省纺织业景气评价与预警体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3 陈礼兴;成都市ITO企业人才供求缺口分析与培养策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4 孙秀玲;海州露天矿闭坑后水质灰色预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8年
5 曹冬冬;灰色多重修正模型与GSA-BP模型的建立及在形变预测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2013年
6 杨凯;灰色预测模型在物探项目监管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7 艾克热木·艾合买提;基于最优加权组合模型的交通事故预测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8 丁鑫;基于遗传算法的区域节水型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9 李熠;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服装流行色预测研究[D];江南大学;2007年
10 刘旭;基于实时气象因素的短期负荷预测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257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725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