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三峡库区腹地景观格局优化的典型案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2 03:33

  本文关键词:三峡库区腹地景观格局优化的典型案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腹心地带 生态红线 生态安全 景观格局优化


【摘要】:“美丽中国”的建设、生态保护和城镇化的协同推进,使得景观格局优化成为研究热点和重点。三峡库区腹地既是主要的三峡移民区,又是生态环境敏感区,还是全国贫困集聚区,也是库区水环境保护的红区。三峡库区不仅对于中国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对于世界来说亦是特殊的生态区。其生态安全状况不仅直接影响三峡工程的安全,长江流域水质的安全,还会对国家的生态安全产生深远影响。加之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坡耕地的开垦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也是本文选题的一个重要依据和支撑点。本文在GIS和RS技术的支持下,选取三峡库区腹地不同尺度的研究区进行典型案例研究,建立各典型研究案例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土壤侵蚀等地学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奉节县不同景观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指数和分布特征,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划分了县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划定了奉节县不同类型的生态红线区。依据奉节县生态安全格局的分布特征,选择位于生态不安全区域的朱衣镇和陡坡耕地分布较多的中低生态安全区域的草堂溪小流域作为两个典型研究区,分别采用累计阻力差值模型和空间适宜性与供需压力数量优化相结合的方法对朱衣镇和草堂溪小流域进行景观格局优化。 ①奉节县土地利用分布特征 应用地形位指数模型对奉节县的地形差异进行综合描述,在综合描述的基础上同时运用分布指数来分析不同景观类型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几种景观类型的分布指数表现出高、中、低三段式空间布局。水体、建设用地的优势地形位在低段区域,林地、灌木林地的优势地形位位于高段区域,耕地的优势地形位在中段区域。运用FRAGSTATS3.3软件计算了MPS(平均斑块面积)、MSL(平均斑块形状指数)、MNN(平均最邻近距离)和AI(聚集度)等四个景观指标分析奉节县的景观格局,研究表明奉节县的水体分布贯穿面积较大,且分布较为集中,连通性较好;林地、灌木林地和园地分布较为规则且集中,连通性相对较好;城镇建设用地分布较集中;耕地分布较为不规则、零散、且破碎,连通性不好。 ②奉节县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评价及功能分区 基于ArcGIS9.3空间分析模块,以生态用地的保护为目的,运用最小累积阻力表面进行县域尺度上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判别,并划定不同类型的生态红线区。借鉴相关的研究结果和奉节县地形和资源特殊性,选择面积50hm2的林地斑块和空间上连续核心斑块面积大的水域作为景观生态功能的生态源地。选择地形和土地覆被景观类型以及土壤侵蚀强度作为构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阻力因子,结果表明以长江为轴线,西北部以有林地和灌木林地为优势景观类型,景观生态安全水平较高,是森林保育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红线区;长江北岸地势较平缓,人为活动扰动性大,景观生态安全水平低。根据生态安全水平高低把奉节县划分为水源涵养红线区、生态缓冲区、生态敏感区、耕地红线区、城区生态建设区五类,五类生态功能区相互作用,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协同构成了完整的景观空间功能。 ③典型研究区朱衣镇景观格局优化 城镇土地利用主要包括生态保护用地扩展和城镇用地扩展两个过程,构建了两个过程最小累积阻力差值模型,公式表示为MCR差值=MCR生态保护用地扩张-MCR城镇用地扩张,作为城镇景观格局优化方法。适宜生态保护的空间评价单元的MCR差值0;适宜开发建设的MCR差值0;适宜生态保护和适宜开发建设之间的分界线的特征是MCR差值=0。以朱衣镇为例,选取已有的城镇用地作为城镇扩张的源地,选取已有的生态保护用地作为生态扩张的源从地形地貌、生态敏感性、景观类型3个方面建立了阻力因子评价体系,并运用最小累积阻力差值法对朱衣镇进行景观格局优化。根据差值将朱衣镇划景观格局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4个优化适宜性分区,各区的面积分别为6134hm2、5211hm2、2587hm2、3032hm2,生态用地适宜面积总和为11345hm2,建设用地适宜面积总和为5619hm2。 ④典型小流域坡耕地优化调控方法及案例实践 在充分考虑坡耕地的分布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前提下,设定坡耕地优化调控的6个原则,提出空间优化适宜性评价和农户对坡耕地资源的需求压力数量评价相结合的坡耕地综合优化调控方法。进一步,以草堂溪为例,,从坡耕地可达性、生态功能和坡改梯适宜性3方面选取相关指标作为空间优化适宜性调控体系。根据空间格局评价的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和低度适宜,以及数量调控的压力小、压力中等和压力大等进行排列组合,最终把坡耕地斑块分为优化利用型、重点整治型、逐步退耕型和优先退耕型4种类型,分别占总规模的30.5%、32.9%、29.7%和6.9%。结合研究区坡耕地特点在保持耕地压力不增加、减少陡坡不适宜耕地和土壤侵蚀的前提下设置了四种退耕情景。最后根据农户自发撂荒地的空间分布特征,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关键词】:腹心地带 生态红线 生态安全 景观格局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901;P208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3
  • 1 绪论13-24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3-15
  • 1.1.1 研究背景13-14
  • 1.1.2 研究意义14-15
  • 1.2 景观生态学及景观格局研究进展15-17
  • 1.2.1 景观生态学国内外研究进展15-16
  • 1.2.2 景观格局方法研究进展16-17
  • 1.3 景观格局优化内涵及国内外研究进展17-19
  • 1.3.1 景观格局优化的内涵17-18
  • 1.3.2 景观格局优化国外研究进展18
  • 1.3.3 景观格局优化国内研究进展18-19
  • 1.4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在景观格局优化中的应用19-21
  • 1.5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21-24
  • 1.5.1 研究目标21
  • 1.5.2 研究内容21-22
  • 1.5.3 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22
  • 1.5.4 研究技术路线22-24
  •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24-29
  • 2.1 研究区概况24-27
  • 2.1.1 自然环境条件24-27
  • 2.1.2 社会经济概况27
  • 2.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27-29
  • 2.2.1 数据来源27
  • 2.2.2 数据预处理27-29
  • 3 基于地形因子和格局指数的土地利用分布特征29-35
  • 3.1 研究方法29-32
  • 3.1.1 地形位指数29-30
  • 3.1.2 分布指数30-31
  • 3.1.3 景观格局指数31-32
  • 3.2 地形位分布特征32-33
  • 3.3 不同地形梯度上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征33
  • 3.4 景观格局分析33-35
  • 4 基于生态保护的县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与功能分区35-41
  • 4.1 研究方法35-36
  • 4.2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识别36-39
  • 4.2.1 源的确定36-37
  • 4.2.2 建立阻力面37-38
  • 4.2.3 权重确定38-39
  • 4.3 不同安全水平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识别及生态红线区划定39-41
  • 5 典型城镇景观格局优化41-49
  • 5.1 研究方法41-42
  • 5.2 研究区概况42-43
  • 5.2.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42
  • 5.2.2 朱衣镇概况42-43
  • 5.3 城镇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表面模型的建立43-46
  • 5.3.1 模型假设43
  • 5.3.2 适宜性分区模型构建43-44
  • 5.3.3 建立阻力面的原则44
  • 5.3.4 源的确定44
  • 5.3.5 阻力面的确定44-46
  • 5.4 城镇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最小累积阻力表面46
  • 5.5 城镇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分区46-49
  • 6 研究区典型小流域坡耕地景观格局优化49-61
  • 6.1 库区腹地坡耕地现状与调控理论基础49-50
  • 6.1.1 库区腹地坡耕地现状49
  • 6.1.2 库区腹地坡耕地调控理论基础49-50
  • 6.2 库区腹地坡耕地调控理论框架50-51
  • 6.2.1 原则50-51
  • 6.2.2 方法51
  • 6.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51-52
  • 6.3.1 研究区概况51-52
  • 6.3.2 数据来源与处理52
  • 6.4 空间优化适宜性评价和数量调控等级指数建立52-54
  • 6.4.1 坡耕地斑块空间优化适宜性评价52-53
  • 6.4.2 坡耕地斑块供需压力评价53-54
  • 6.5 结果分析54-58
  • 6.5.1 研究区坡耕地与撂荒地的空间分布特征54-55
  • 6.5.2 研究区坡耕地空间适宜性等级评价55-57
  • 6.5.3 坡耕地供需压力评价57
  • 6.5.4 坡耕地综合等级指数的空间分布及斑块类型划分57-58
  • 6.6 基于适宜性分区的坡耕地优化调控情景设置58-60
  • 6.7 对所提理论和方法的合理性验证60-61
  • 7 讨论与结论61-65
  • 7.1 关于库区腹地典型案例景观格局优化的讨论61-62
  • 7.1.1 三峡库区腹地景观格局优化原理61-62
  • 7.1.2 三峡库区腹地景观格局优化模式62
  • 7.2 主要结论62-63
  • 7.3 不足与展望63-65
  • 参考文献65-71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71-72
  • 致谢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花林,李波;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2 申文明,张建辉,王文杰,左伟,何立环;基于RS和GIS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2期

3 何易平,马泽忠,谢洪,钟敦伦;长江上游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山地灾害的敏感性分析——以金沙江一级支流小江流域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4期

4 李阳兵;邵景安;李月臣;;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现状与展望[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5 陈来卿;杨再高;;广佛都市圈与其外围区域产业梯度比较及优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1期

6 孙贤斌;李传武;傅先兰;;基于GIS六安城市景观格局优化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7 臧淑英,倪宏伟,李艳红;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湿地生态安全响应——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5期

8 杨风亭,刘纪远,庄大方,胡云锋;中国东南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5期

9 陈星;周成虎;;生态安全:国内外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6期

10 郭斌;任志远;;西安城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动态变化[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1期



本文编号:7761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7761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7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