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北缘马衔山夷平面特征指标的提取与分析
本文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马衔山夷平面特征指标的提取与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夷平面 ASTER-GDEM 均值变点 马衔山
【摘要】:夷平面研究在地貌演化和新构造运动,特别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准确界定夷平面分布范围是开展夷平面定量—半定量研究的重要基础。截至目前,前人已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和目视解译等方法开展了相关工作,并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然而,以往利用坡度高程指标提取夷平面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青藏高原内部及其周边地区发育系列夷平面,其中高原东北缘马衔山地区较好的保存了两级夷平面。被夷平的地层为前寒武系马衔山群混合岩,山顶面上发育冰缘地貌,主夷平面波状起伏,上有岛山和晚新生代沉积,局部覆盖有40 m左右红粘土和30 m以上更新世黄土,并在局地残留3 m以上风化壳,是开展夷平面研究的理想地区。为探讨如何确定提取夷平面的最佳坡度高程指标,本文基于夷平面的特殊地貌几何形态,利用均值变点分析法和最小误差法确定了提取夷平面的最佳高程和坡度指标,并据此对马衔山地区的两级夷平面的分布范围进行提取和统计分析。最后结合剖面线、坡向分布图和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夷平面的构造变形特征。研究发现马衔山地区两级夷平面最佳坡度指标均为12°,山顶面和主夷平面高程主要分布在3470~3640 m和2670~2870 m;统计分析表明山顶面面积约为6.4 km~2,平均高程为3559 m,主夷平面面积约为15.5 km~2,平均高程为2771 m;而夷平面的变形特征主要受控于区域断层。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夷平面 ASTER-GDEM 均值变点 马衔山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30745,41272128)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2013CB956403)~~
【分类号】:P237;P931
【正文快照】: 1引言夷平面是指由剥蚀和夷平作用所产生的,以截面形式横切过一切年龄上先于它的地层和构造的一种平缓地形[1],是地貌长期发展的终极产物经抬升破坏或埋藏的结果[2]。夷平面在地貌演化和新构造运动研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3],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过程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之久,冯金良,刘耕年,李德文;夷平面研究的再评述[J];科学通报;2001年21期
2 冯金良,崔之久;再现中国地史期化石夷平面[J];科学通报;2001年22期
3 冯金良,崔之久,朱立平,刘耕年;夷平面研究评述[J];山地学报;2005年01期
4 郭志永,翟秋敏;嵩山夷平面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5 周尚哲;刘继鹏;郗增福;周凌云;;南岭及其相邻山地残留的最高夷平面[J];冰川冻土;2008年06期
6 徐叔濝;;论夷平面的成因、年龄与变形[J];兰州大学学报;1963年02期
7 穆桂金;天山西段阿拉喀尔山夷平面问题的探讨[J];新疆地理;1983年02期
8 杨联康;长江三峡夷平面上发现古河成砾石[J];地理学报;1991年03期
9 乔木,袁方策;新疆天山夷平面形态特征浅析[J];干旱区地理;1992年04期
10 张珂,黄玉昆;粤北地区夷平面的初步研究[J];热带地理;199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义雄;曾从盛;;福建高夷平面山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特约记者 张定章;浙江发现完好的中新世夷平面[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邢成起;青藏高原东北隅弧束区的地貌面与新构造演化[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任雪梅;夷平面理论研究与初步模拟[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罗鸿;新集二矿基于声发射的原地系统及推覆体古夷平面高度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3 屈波;长江三峡地区层状地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78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878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