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基于GIS的福建省区域经济时空格局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7 13:13

  本文关键词:基于GIS的福建省区域经济时空格局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空间异质性 空间关联性 锡尔系数


【摘要】:经济空间格局是指各地区经济空间分布形态,它是各区域依据特定的自然、社会因素实施不同发展战略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福建省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区域经济的差异性日益突出,结构性也逐渐清晰。本文在详细分析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分别运用实证分析和GIS空间分析的方法从区域经济的异质性、结构性、空间依赖性上对福建区域经济时空格局的演化特征,形成过程,动力机制进行了详细的论证。研究表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省区域经济逐渐呈现出“核心—边缘+点—轴”格局,即以福州市区、泉州市区、厦门市为核心,沿福厦高速分布的沿海经济增长主轴;以三明市区、龙岩市区为次核心的沿鹰厦铁路分布的内陆经济发展次轴;以南平、宁德、漳州落后区域为代表的外围边缘区。GIS空间变异分析表明在以福州、厦门、泉州为代表的沿海经济发达区与内陆落后区域绝对差异依然存在的同时,西部以龙岩、南平为代表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不断缩小两大区域的相对差异,在增长速度上超越了东部地区。区域经济之间不仅存在空间异质性,还同样具有空间依赖性(关联性),采用基于不同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福建省区域经济关联程度,结果显示全省经济整体关联程度较低,但局部关联程度较强,且在东南部的厦门附近形成了高值聚集区,在西北部的南平、宁德一带形成了低值聚集区。福建省区域经济的“核心—边缘+点—轴”格局是在多种因素长期作用下的结果,为了进一步探讨其形成内在机理,运用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比较研究多因素对全省区域经济空间异质性与依赖性的影响分布,经分析得出产业结构、交通设施、固定投资、城市化与分权化是影响整个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子,这些因子在不同的时间阶段不同程度地决定着全省经济分布形态。
【关键词】: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空间异质性 空间关联性 锡尔系数
【学位授予单位】: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127;P208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8-10
  • 1.1.1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兴起8-9
  • 1.1.2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区域经济研究中的运用9
  • 1.1.3研究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1
  • 1.2.1 国内研究10-11
  • 1.2.2 国外研究11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1-13
  • 1.3.1 数据说明11-12
  • 1.3.2 研究内容12
  • 1.3.3 技术路线12-13
  • 1.4 研究区域概况13-15
  • 1.4.1 福建省自然地理环境13-14
  • 1.4.2 福建省社会经济状况14-15
  • 第二章 福建省区域经济时空格局的实证分析15-37
  • 2.1 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性15-25
  • 2.1.1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15
  • 2.1.2 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方法15-20
  • 2.1.3 基于基尼系数的产业分解20-23
  • 2.1.4 基于锡尔系数的地带间分解23-25
  • 2.2 福建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态25-35
  • 2.2.1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25-26
  • 2.2.2 福建省区域经济重心时空演变26-30
  • 2.2.3 福建省区域经济集聚时空分析30-35
  • 2.3 本章小结35-37
  • 第三章 福建省区域经济时空格局的空间统计分析37-54
  • 3.1 空间统计的基本原理37-41
  • 3.1.1 区域化变量37
  • 3.1.2 变异函数37-39
  • 3.1.3 空间自相关39-41
  • 3.2 福建省区域经济空间变异分析41-47
  • 3.2.1 基于人均GDP的福建省区域经济空间变异分析41-44
  • 3.2.2 基于经济增长强度的福建省区域经济空间变异分析44-47
  • 3.3 不同空间权重视角下的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性分析47-53
  • 3.3.1 全局空间分布模式分析47-52
  • 3.3.2 局部关联分析52-53
  • 3.4 本章小结53-54
  • 第四章 福建省区域经济时空格局的驱动机制分析54-67
  • 4.1 福建省经济发展影响因素54-56
  • 4.1.1 自然地理环境54
  • 4.1.2 政府政策54
  • 4.1.3 历史基础54-55
  • 4.1.4 对外开放程度55
  • 4.1.5 城市化与分权化55
  • 4.1.6 产业结构55
  • 4.1.7 交通基础设施55-56
  • 4.2 回归模型理论56-59
  • 4.2.1 传统OLS模型56
  • 4.2.2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56-59
  • 4.3 基于不同模型的福建省区域经济因素回归分析59-65
  • 4.3.1 城镇化对人均GDP的空间分布影响61
  • 4.3.2 第一产业对人均GDP的空间分布影响61-62
  • 4.3.3 公路网络密度对人均GDP的空间分布影响62-63
  • 4.3.4 财政支出对人均GDP的空间分布影响63-64
  • 4.3.5 固定资产投资对人均GDP的空间分布影响64
  • 4.3.6 社会消费额对人均GDP的空间分布影响64-65
  • 4.4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对策及建议65-66
  • 4.5 本章小结66-67
  • 第五章 结论67-69
  • 5.1 结论67-68
  • 5.2 问题与展望68-69
  • 参考文献69-73
  • 致谢73-74
  • 个人简历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狠抓科教兴区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J];甘肃科技;2002年12期

2 张镜湖;长江流域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J];地球信息科学;2003年03期

3 李建平;小店科技引领区域经济腾飞[J];太原科技;2004年04期

4 丁彬;;浅谈先进生产力认识与区域经济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23期

5 李小云;曲长祥;;以特色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刍议[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08期

6 李文秀;;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基于供求视角的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7 杨敏华;区域经济发展系统及系统的发展——理念及方法探寻[J];经济地理;1999年04期

8 张璐璐;;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J];河南科技;2014年03期

9 刘幸;黑龙江省产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设想[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年04期

10 曹允春;中枢机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经济地理;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碚;;关于中国区域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区域经济合作——探索与发展——“2012·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区域经济学会专场综述[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下)[C];2013年

3 王铮;李宪振;;2007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及调控对策[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丁谦;曾庆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基本形势分析[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世红;王跃德;;粤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杨淑芳;林宝志;;论高速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7 施均显;;广西地方志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8 李荔;;品牌资本运营与区域经济发展——兼述山西品牌的没落和缺失[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沈洪;;商洛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与金融支持研究[A];陕西省金融学会第十届金融征文评选集[C];2004年

10 蒋正华;;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 加快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发展[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全国工商联纺织商会会长、中国经纬集团董事局主席 陈经纬;民营企业应积极投身区域经济合作[N];人民政协报;2006年

2 记者 刘国华 狄文君;区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大连开讲[N];辽宁日报;2009年

3 龙超领;区域经济发展之影响因素论析[N];贵州民族报;2010年

4 广西检验检疫局 黄涛;发挥质检职能作用 促进区域经济合作[N];中国国门时报;2010年

5 记者 薛志伟;2011年 西部百县镇领跑区域经济发展[N];经济日报;2012年

6 ;区域经济强县的新跨越[N];日喀则报(汉);2012年

7 本报区县部记者 编辑整理;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推动区域经济发展[N];太原日报;2012年

8 记者 武永召;邯郸市政协强力助推区域经济提升[N];人民政协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唐元贵;厚街 两调整两提升 培育创新型区域经济[N];东莞日报;2012年

10 记者 任红芳;找准突破口促进区域经济发展[N];阿克苏日报(汉);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永铭;跨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刘豫川;论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3年

3 朱容;法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5年

4 谷国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郝玉龙;区域经济元竞合关系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6 周旬;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利用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毕乐强;区域经济外部效应及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鲍丰彬;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李文星;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何频;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生产力[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晓坤;发展中国家参与南北型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08年

2 尤丽亚;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徐燕竹;基于GIS的我国区域经济板块差异性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汤e,

本文编号:9880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9880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9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