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黄海陆架晚第四纪地层结构与物源环境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5 07:28
本文关键词:北黄海陆架晚第四纪地层结构与物源环境演变研究 出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北黄海 晚第四纪 地层框架 物源 海平面变化
【摘要】:北黄海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陆源物质供应量与多变的沉积环境使其开展晚第四纪以来沉积地层与古环境的研究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北黄海晚第四纪以来地层格架及物源环境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晚第四纪以来中国东部陆架的地质演化史,丰富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的认识,同时为揭示中小型河流及其影响下的近岸泥质区在陆架海陆相互作用中的意义,深入理解研究区海陆相互作用的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本论文利用北黄海中西部陆架采集的4916km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的声学记录与北黄海目前最深、取芯最完整的DLC70-2孔沉积地层的对比分析,揭示了研究区晚第四纪(MIS6期)以来的地层框架,运用REE地球化学方法,结合DLC70-2孔及辽东半岛东南近岸泥质区3个柱状样的沉积特征的分析,揭示晚第四纪北黄海中西部陆架沉积物物源环境的演化及其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过程。 浅地层剖面上自上而下识别出了研究区可连续或不连续追踪的10个声学地层界面(T0、T1、T2、T3、T4、T5、T6、T7、T8、T9),划定了介于上述界面之间具有层序意义的10个声学地层单元或亚单元(SU11、SU12、SU2、SU3、SU41、SU42、SU51、SU52、SU53、SU6)。DLC70-2孔(结合前人NYS-101/NYS-102孔)沉积特征与过孔浅地层剖面声学记录的对比分析显示,依据浅地层剖面进行的声学地层划分与钻孔岩心的沉积地层划分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自上而下划分出了研究区晚第四纪(MIS6期)以来与声学单元相对应10个沉积地层单元或亚单元(DU11、DU12、DU2、DU3、DU41、DU42、DU51、DU52、DU53、DU6)。 北黄海中西部陆架晚第四纪(MIS6期)以来地层的发育及沉积环境的变化与海平面的波动密切相关。研究区MIS6期以来发育3次沉积旋回,大部分地层形成于MIS5期至MIS4期早期、MIS3期早中期、MIS1期早中期3组海平面相对较高时期,分别对应滨海-浅海相、滨海-河口湾相、滨海-浅海相沉积,内部地层相对连续,为海侵体系域与高水位体系域的沉积;而在MIS6期、MIS4期晚期、MIS2期3组海平面较低时期,分别发育河流-河口充填相、河口充填相、河口充填相及上覆河流泛滥平原相沉积,与下伏地层之间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为低水位体系域同期的沉积。 DLC70-2孔沉积物REE组成垂向变化比较复杂,存在明显的阶段性。REE含量主要受控于源岩组成,存在明显的粒级效应,除此之外,,Fe-Mn氧化物、化学风化作用对稀土元素组成产生一定的影响,而TOC及重矿物对其影响不明显。DLC70-2孔沉积物REE标准化配分模式及分馏参数判识图解显示,研究区MIS6期晚期(69.23-60.72m段)与MIS4期晚期(35.00-38.90m段)主要为鸭绿江及大洋河源;MIS5期早期(60.72-48.90m段)与MIS4期晚期以来(35.00-0m段)主要来源于黄河物质;而MIS6期中期(70.60-69.23m段)与MIS5期中晚期(38.90-48.90m段)主要受到黄河、鸭绿江及大洋河共同作用;长江与朝鲜半岛河流对研究区影响不明显。海平面的波动与黄河入海口的变化是研究区晚第四纪以来物源变化与物质供应量的主要控制因素。 北黄海中部晚更新世末低海面时期发育的硬质粘土层形成年龄介于12602~10357cal yr BP之间,年代上与发生在12.9~11.6ka期间的末次冰消新仙女木气候回冷事件相吻合,与不同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北黄海泥炭层为同一时期的沉积,可作为新仙女木事件在北黄海陆架响应的一个重要证据。高含量淡水藻类(环纹藻、盘星藻)与香蒲的存在表明北黄海硬质粘土层的形成环境主要为淡水水域,而硬质粘土层中藜科-蒿属的存在指示其形成期间间或受到海水的影响,其上下层段海生沟鞭藻含量的增加说明硬质粘土层沉积初期及形成后期海水作用的增强,淡水藻类与陆生植物孢粉此消彼长的变化规律反映了硬质粘土层形成的阶段性特征。硬质粘土层中蒿属-香蒲-松-禾本科-单缝孢和松-蒿属-禾本科-单缝孢-香蒲孢粉组合表明研究区当时处于寒冷而湿润的环境,低地为以河流湿地为主的平原草甸,周边山地有针阔叶混交林分布。 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资料显示辽东半岛东南近岸海域沿岸分布着一泥质沉积体,剖面上呈现丘状、低倾角向海向陆双向进积,最厚处可达14m,向海向陆双向变薄至2m,空间上位于大连湾东北和长山群岛西南部海域,延伸至距离鸭绿江河口180-300km,泥质沉积体分布区水深范围20-40m。该泥质沉积是全新世6.5ka BP高海面以来形成的高水位体系域的沉积,物源主要来自鸭绿江大洋河物质。海洋动力环境(潮流、波浪、辽南沿岸流、黄海暖流等)是控制辽东半岛近岸海域沉积物再悬浮、运移与沉积的主要因素。 辽东半岛东南近岸泥质沉积区末次冰盛期以来的古环境演化主要受控于海平面变化及物源供应,形成于10383-10396cal yr BP左右的泥炭层,与新仙女事件在北黄海响应的泥炭层为不同时期的沉积,主要为末次冰消以来融水脉冲事件(MWP-1B与MWP-1C)之间海平面相对停滞时期的产物。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73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特,周旅复,史立人;长江悬移质泥沙物质组成研究[J];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报;1986年S1期
2 徐方建;李安春;肖尚斌;万世明;刘建国;张永超;;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古环境演化[J];沉积学报;2009年01期
3 蓝先洪;张志s
本文编号:13318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331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