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茂名盆地晚中生代沉积记录与古南海演化

发布时间:2017-12-25 08:37

  本文关键词:茂名盆地晚中生代沉积记录与古南海演化 出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沉积记录 陆缘弧 特提斯南海


【摘要】: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地理位置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汇地带。晚中生代以来的古南海俯冲与消亡、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的大陆性质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与前缘问题。茂名盆地作为南海西北缘的陆上盆地,保留有从早白垩世至上新世的大体连续的火山-沉积记录(缺古新统),是检验大陆边缘性质的理想场所。本文以对茂名盆地沉积特征的分析为主,通过物源分析和岩石地球化学途径,结合地层学和岩浆岩石学资料,推演盆地的时空展布及演化过程。与南海北部陆缘上的其他盆地综合对比,以构造沉积学为主要思想,探讨茂名盆地在晚古生代的构造环境及其与古南海演化的关系。茂名盆地内的火山岩记录了晚白垩世3次较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活动,而较晚的沉积岩记录则具有典型的陆缘弧特征,火山-沉积建造表明这一时期正是安第斯型陆缘弧在盆地活动的高峰期。晚白垩世末发生较强烈的构造抬升造成古新统的缺失,是火山弧发展至最后阶段结束盆地的活动陆缘背景的显著标志,其后渐新统油柑窝组已转为被动陆缘环境。研究区的沉积建造体系表明晚中生代古南海的俯冲运动很有可能深入至现代南海的西北缘,从而为“特提斯南海”的存在提供了初步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736;P53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全忠;;虾拉沱盆地性状与地震[J];四川地震;1987年03期

2 陈国达;造盆作用及成矿盆地的历史——动力综合分类建议[J];地球科学进展;1993年03期

3 戴苏兰,刘树根,赵永胜,赵泽江,高芳珍,吴世林,牟凤荣;云南保山盆地的形成与演化[J];石油实验地质;1998年02期

4 王新民,李相博,郭彦如;改造型盆地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向[J];河南石油;2002年04期

5 王海然;赵红格;乔建新;高少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早-中侏罗世延安期沉积边界恢复[J];地质科技情报;2013年04期

6 朱夏;试论古全球构造与古生代油气盆地[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3年01期

7 郑荣椿;云南昭通第三纪褐煤盆地成因的探讨——对“岩溶侵蚀盆地”成因的异议[J];中国岩溶;1985年Z1期

8 王发宁;江西周田盆地成盐地质条件分析[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86年02期

9 万静萍,马立祥,周宗良,张印斋;变形盆地沉积相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7年04期

10 龙汉春;以中原地区为例论华北中新生代地洼盆地的构造类型及其控油气特征[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8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建明;叶杰;刘家军;顾雪祥;;论我国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与沉积盆地演化的关系——以右江盆地为例[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2 柳益群;韩作振;冯乔;邢秀娟;樊爱萍;杨仁超;;天然气、煤、铀共存关系初探——以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为例[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李忠;;中国的盆地动力学——21世纪开初十年的主要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岩石圈演化研究室[C];2014年

4 李国栋;申少宁;;吐鲁番—哈密盆地的形成、演化及其含油气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8)[C];1990年

5 刘建明;谭俊;储雪蕾;刘伟;陈旭瑞;;沉积盆地中的成油与成矿:盆地流体作用的两个方面[A];寸丹集——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C];1998年

6 吴浩若;;广西十万大山盆地的构造古地理及其有关油气前景[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7 赵俊峰;刘池洋;喻林;;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沉降与堆积中心的迁移及其地质意义[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麦昌荣;;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沉积中心探讨及其找油气前景[A];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集刊(第11-12号)[C];1994年

9 王立飞;张莉;曾祥辉;;礼乐盆地沉积特征研究[A];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10 顾雪祥;李保华;付绍洪;徐仕海;董树义;;右江盆地成矿-成藏流体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刘晓慧;松辽外围发现5个中新生代油气远景盆地[N];中国矿业报;2012年

2 江其勤 黄泽光;秦岭—大别两侧盆地勘探前景广阔[N];中国石化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增连;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盆地渐新世—中新世孢粉记录与东亚季风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王斌;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盆山耦合与风尘沉积[D];南京大学;2014年

3 张雪;渭河盆地天然气及氦气成藏条件与资源量预测[D];长安大学;2015年

4 宋鄂平;青藏高原中部改则盆地沉积地层的粘土矿物特征及古气候环境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5 胡丽沙;华南板块南缘二叠系-三叠系沉积记录及物源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6 王建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新生代演化—改造及盆山耦合关系[D];西北大学;2010年

7 宋鹰;松辽盆地裂后期构造反转及其动力学背景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8 陈建平;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地质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9 杨敏芳;潮水盆地侏罗纪煤炭资源赋存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林铁锋;松辽盆地晚期构造反转与油气成藏效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昊祉;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胡骁;基于遥感和高精度DEM数据的鹤庆盆地活动构造识别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梁霄;茂名盆地晚中生代沉积记录与古南海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张立军;青海共和盆地下—中三叠统物源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朱昊;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南段地质结构及其形成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章朋;胶莱盆地白垩系底部林寺山组砾岩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陈玉良;鄂尔多斯盆地盒8期原型盆地沉积体系及岩相古地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8 朱国胜;六盘山盆地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分析及有利油气区预测[D];长安大学;2015年

9 廖昌珍;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演化—改造与油气成藏效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10 王海然;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早—中侏罗世延安期沉积边界恢复[D];西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321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3321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1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