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东太平洋和印度洋-南海暖池海温场的协同作用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赤道东太平洋和印度洋-南海暖池海温场的协同作用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出处:《海洋学报》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副高 赤道东太平洋 印-南暖池 SSTA 最优子集回归 预测
【摘要】:本文应用Hadley Center提供的全球最新海表温度资料,分析探讨了赤道太平洋和印度洋-南海(简称印-南)暖池区域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SSTA和印-南暖池区域SSTA对副高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它们二者对副高变化存在协同作用的影响。前者对副高的影响始于超前一年的春季,持续到当年的春季。后者则始于前冬,持续到当年的夏季。赤道东太平洋SSTA对副高的影响主要通过对经向环流影响所致,印-南暖池区域SSTA对副高影响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经向环流和水汽输送,前者主要体现在对对流层中低层经向Hadley环流的影响,而后者主要体现在对对流层低层经向季风环流及其伴随的水汽输送的影响,它们二者对副高的影响机理存在不同。作者提出了赤道东太平洋和印-南暖池区域SSTA对副高存在协同影响作用,并通过最优子集回归分析,建立了副高异常变化的预测模型,对2015年5-8月副高强度进行了预测,其结果是5-8月的副高强度较常年偏强,扣除超强台风的影响,预测结果正确,由此可以认为,本文建立的预测模型是可靠的。这一工作的特点是强调了赤道东太平洋和印-南暖池的协同作用对副高持续性的影响,为副高异常变化及其降水的预测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开放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 热带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暖池的结构特征、变异机理和气候效应(2012CN417402)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暖池季节-年代际变异与海气耦合过程(XDA11010102)
【分类号】:P732;P731.11
【正文快照】: 1引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影响东亚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系统,它对我国东部乃至东亚各国的夏季降水影响具有重要作用[1—6],尤其是对华南地区春季和长江流域以及华北地区夏季干旱和洪涝灾害以及高温天气的发生存在重要影响[7—11]。因此,进行我国以及东亚汛期降水异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孙淑清,马淑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及其与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过程关系的研究[J];气象学报;200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安春;高庆秀;申培鲁;刘圣娟;;1961~2005年临沂市6月降水及成因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2 高安春;申培鲁;李秉文;胡燕;于艳敏;朱义青;;鲁南夏季降水与南亚高压及大气环流的关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7期
3 马乃孚,杨景勋;武汉20世纪90年代暴雨异常的物理环境变化背景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6期
4 祁莉;张祖强;何金海;陈桦;;一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维持机制初探[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3期
5 吴国雄,丑纪范,刘屹岷,张庆云,孙淑清;副热带高压研究进展及展望[J];大气科学;2003年04期
6 宗海锋;张庆云;陈烈庭;;梅雨期中国东部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海温的关系[J];大气科学;2006年06期
7 张庆云;陶诗言;彭京备;;我国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成因机理的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2008年04期
8 侯淑梅;张立;党文升;;2009年5月山东春季大暴雨落区诊断与中尺度特征分析[J];暴雨灾害;2010年03期
9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regional ocean-atmosphere coupled model with focus o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mmer monsoon simulation:Impacts of different atmospheric components[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2年05期
10 邹立维;周天军;;一个区域海气耦合模式的发展及其在西北太平洋季风区的性能检验:不同大气分量的影响[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祁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与副高不连续南北进退[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2 贾建颖;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准两年振荡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3 朱坚;长江以南地区春季降水的气候特征及其与青藏高原动力作用的联系[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占瑞芬;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副高南北进退的影响[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2 鲍学俊;梅雨过程及其与环流关系的初步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3 高安春;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山东降水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4 李琰;前期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对6月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降水的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7年
5 庄樱;江苏夏季降水与太平洋海温和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6 常炉予;东亚副热带夏季风降水季节演变特征及其低频振荡经向传播的监测与预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孙淑清,应明;Subtropical High Anomalies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Its Relations to the Asian Monsoon and SST Anomaly[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1999年04期
2 黄荣辉,孙凤英;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态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J];大气科学;1994年02期
3 李金龙,纪立人;夏季北半球500hPa位势高度场持续性异常的地理分布及区域特征[J];大气科学;1994年02期
4 应明,孙淑清;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热带海温异常响应的研究[J];大气科学;2000年02期
5 庄世宇,纪立人;夏季副热带西太平洋大气环流持续异常[J];科学通报;1997年20期
6 黄士松,余志豪;副热带高压结构及其同大气环流有关若干问题的研究[J];气象学报;1962年S1期
7 喻世华,杨维武;季节内西太平洋副高异常进退的诊断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199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华,吴德星,吕建;赤道东太平洋温度锋附近的混沌输运与混合[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徐玉祥,李建军;西藏高原-赤道东太平洋热力差异等因子与陕西汛期旱涝的关系[J];高原气象;1989年03期
3 宋家喜,王永亮;赤道东太平洋海-气基本要素特征及其相互联系[J];海洋预报;1991年02期
4 王强,郭传江,马开玉;我国年降水量的振荡及其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关系[J];气象科学;1991年02期
5 费亮,王玉清,薛宗元,吴天泉;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长江下游地区降水异常的相关分析[J];气象学报;1993年04期
6 朱乾根,徐建军;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长期变化中的突变现象及其与全球增温的同步性[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7 曹杰,谢应齐,陶云,严华生;利用观测资料研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演化的非线性特征[J];海洋预报;1999年04期
8 葛玲,赵远东,潘闻天,刘桂馥;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场“递归分解”的容比变化及其气候意义[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9 张韧,王继光,蒋国荣;基于小波分解和ANFIS模型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集成预测[J];热带海洋学报;2002年03期
10 李麦村,吴仪芳,黄嘉佑;中国东部季风降水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关系[J];大气科学;198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唐晓春;刘会平;诸丽芳;;1997-1998厄尔尼诺年两广地区的自然灾害[A];地貌·环境·发展——2004丹霞山会议文集[C];2004年
2 陆日宇;;华北汛期降水量年际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岳彩军;陆维松;;1997/1998 El Nino事件发生、发展可能机制的完善[A];第七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杨梅玉;;热带海洋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模拟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0年
5 葛翔;韩永清;;850hPa夏季西太副高的年际变化及其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关系[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5 副热带气象及生态环境影响[C];2014年
6 苗秋菊;徐祥德;张雪金;;长江中下游洪涝环流型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遥相关波列特征[A];大气科学发展战略——中国气象学会第2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齐鹏;;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长期变化与厄尔尼诺[A];中国航海学会海洋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天气与航海安全论文集[C];1997年
8 夏依木拉提;;厄尔尼诺事件与伊犁地区降水、径流及洪水的关系[A];新疆水利学会获奖论文集(1989-1998)[C];1999年
9 王亚非;;前期厄尔尼诺对东亚夏季大气环流的影响[A];大气科学发展战略——中国气象学会第2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记者任建民;本世纪首次厄尔尼诺出现[N];人民日报;2002年
2 记者彭俊;厄尔尼诺将推迟形成[N];人民日报;2002年
3 宋家喜;今冬明春气候如何厄尔尼诺事件可能性不大[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姚敏;厄尔尼诺又来了[N];中国消费者报;2002年
5 ;厄尔尼诺来袭?[N];中国环境报;2014年
6 记者 林英 通讯员 张博庆;尚不能确定厄尔尼诺将来临[N];光明日报;2002年
7 实习生 康楠;“厄尔尼诺”今年会卷土重来吗?[N];科技日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盟盟;近三十年冬夏两季MJO的趋势特征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346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334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