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2000年以来长江河口海表温度变化的遥感分析

发布时间:2017-12-26 01:28

  本文关键词:2000年以来长江河口海表温度变化的遥感分析 出处:《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海表温度 温度锋面 MODIS 径流 长江口


【摘要】:地球海水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是海域水体环境的一个重要参数,可以为研究海洋环流、海洋锋、上升流和海水混合等海洋现象提供重要依据。近年来长江口自然环境明显变化,了解近年来长江口海表温度的变化趋势,是监测长江口环境变化的有效途径。长江口陆海作用强烈,受到径流与海流的双重影响,这使得长江口水体在热辐射性质以及大气条件等方面与海洋水体存在很大不同,需要建立适合长江口水体的海表温度反演模型。根据长江口的自然地理条件,提出本地化的YESST算法,该算法基于Qin劈窗算法,改进大气透过率以及海表比辐射率的计算。YESST算法产品与MODIS标准海温产品的一致性高,并且精度有所提高。通过与实测数据的对比,相较MODIS海温产品,ESST算法的平均偏差减少0.23℃,均方根误差减少0.62℃。将该算法应用到Terra-MODIS L1 B数据,获得长江口2000年至2013年包括624景反演影像的长时间序列海表温度数据集。在该数据集基础上,分析长江流域进入河口的水沙变化后河口水域海表温度的年际变化和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温度场的空间分布由口内至外海呈现阶梯性变化。受海域潮流上溯和径流下泄的影响,口内口外表现出不同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冬季,口外高口内低;夏季,则口外低,口内高。伴随着冬季流域进入河口的径流量增加,长江口口外海域的冬季海表温度也出现下降趋势。夏季时,长江口海表温度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削弱了长江径流对长江口海表温度的影响程度。同时根据长江口海水表面温度数据集,基于数学形态学知识,利用边缘检测技术获得长江口表面温度锋面的位置,计算锋面处的温度梯度,分析了枯季长江口温度锋面的空间分布特征:枯季小潮时的不同时相的温度锋具有较规则的形态,在122°30'E-123°E之间摆动,锋面最强处的温度梯度可达0.8~1.0C/km;而枯季大潮时不同时相的温度锋则形态散乱,没有表现出特别的规律性。这与枯季长江口动力场形势有关。冬季,苏北沿岸流为河口带来近岸低温水体,当东北风强劲时此冷水流效果尤其明显,从而改变了径潮流相互作用的长江口海表温度以及海表温度锋的空间分布格局。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715.7;P731.1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志华,朱乾坤,潘德炉;卫星遥感业务系统海表温度误差控制方法[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3年05期

2 李云芳;郭佩芳;周慧;;估计海表温度的1种简便方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徐文玲;苏洁;;台风对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S2期

4 周宁;程亮;杨志睿;盛峥;;卫星遥感海表温度反演结果再处理研究[J];海洋预报;2008年04期

5 周宁;程亮;杨志睿;;卫星遥感海表温度反演结果再处理研究[J];海洋技术;2008年04期

6 梁琨;马泳;程飞;王宏远;林宏;;采用边缘探测技术的海表温度测量精度及误差分析[J];光电工程;2008年08期

7 李丽平;王盘兴;管兆勇;;热带对流和环流季内振荡强度与海表温度关系对比研究[J];大气科学;2009年04期

8 范磊;刘秦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海表温度的关系[J];热带海洋学报;2009年05期

9 陈秋颖;杨坤德;;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季节变化特征[J];电声技术;2010年10期

10 王代锋;胡建宇;;吕宋海峡及其周边海域海表温度的季节变化特征[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璐;沈国土;蔡继光;董占海;高景;;基于C的海表温度数据读取[A];第三届红外成像系统仿真、测试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丽平;王盘兴;管兆勇;杨松;;热带对流季内振荡强度季节和年际变化及与海表温度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3 于杰;陈丕茂;黄洪辉;李永振;杜飞雁;陈国宝;;大亚湾海表温度的遥感研究[A];200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刘秦玉;秦婷;;热带三大洋海表温度和云水关系的初探[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5 王蓉;肖瑜璋;俞胜斌;宋萍萍;;粤东沿海冬季风与海表温度对暖冬的响应[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副热带季风与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王蓉;李希茜;邓文君;宋萍萍;;粤东沿海冬季风与海表温度对暖冬的响应[A];2007年华南地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丽平;王盘兴;管兆勇;何金海;;热带对流季内振荡与海表温度的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8 田志光;王艳萍;王振峰;;海水表面温度日变化波动分析[A];2009全国测绘科技信息交流会暨首届测绘博客征文颁奖论文集[C];2009年

9 温娜;刘征宇;刘秦玉;Claude Frankignoul;;非局地平衡反馈方法在观测分析中的应用[A];“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刘秦玉;秦婷;;热带三大洋海表温度和云水关系的初探[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张景勇;我国可能遇暖冬[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2 陈菊英;热带风暴为何对我国如此“偏爱”[N];大众科技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祥;基于国产自主卫星的海表温度红外遥感机理与算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2 陈海英;南海上层海洋变异分析及海表温度统计学可预报性试验[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3 汪卫平;热带印太海盆海表温度变率与东亚夏季气候异常[D];南京大学;2012年

4 李丽娟;台湾以东海平面高度和海表温度变化特征与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伍玉梅;近海面气象参数的反演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6 陈春涛;多传感器卫星数据黑潮变异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邳青岭;台湾海峡及周边海域的海表温度锋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王伟;青岛气温异常与全球海表温度异常的相关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董雷娟;基于小波分析的海表温度变化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4 孙凤琴;多源遥感海表温度互较及其台风响应应用[D];厦门大学;2007年

5 贾晓峰;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场时间序列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奚萌;基于最优插值算法的红外和微波遥感海表温度数据融合[D];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2011年

7 王艳珍;卡尔曼滤波在卫星红外、微波海表温度数据融合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买佳阳;2000年以来长江河口海表温度变化的遥感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恒;多传感器卫星海表温度数据的印证与交叉比较[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滕伟成;卫星海表温度日变化校正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352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3352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a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