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污染海水培养的微藻的生化成分分析及培养条件的初步优化
发布时间:2019-11-30 03:56
【摘要】: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化石燃料燃烧后的污染、化石类资源的枯竭,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世界各国都在考虑用一种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类燃料,生物柴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绿藻门的微藻(microalgae)因含有较高的油脂、易于大规模培养、单位面积产量比大豆等作物大等优点,被视为最新的、甚至是唯一能实现可以替代石化柴油的生物柴油原料。本文研究了利用含石油的海水培养液培养小球藻和盐藻,分别运用考马斯亮蓝法和蒽酮比色法,还有索氏提取法分别测定并分析了在含石油的海水培养液培养的小球藻和盐藻的蛋白质含量、总糖含量和粗脂肪含量,还测定并分析了在含石油的海水培养液培养的小球藻和盐藻的叶绿素a的含量。探究了光照和无机盐对小球藻和盐藻生长的影响,,为海洋微藻利用石油污染海水大规模培养奠定基础。 本文研究了利用含石油的海水培养液培养小球藻和盐藻,分别运用利用血球计数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考马斯亮蓝法和蒽酮比色法,分别测定在含终浓度为0.5μmol/L的石油培养液中连续培养21天,小球藻和盐藻的生长曲线、叶绿素a含量、胞内外蛋白和胞内外多糖含量。研究表明,在含低浓度石油的海水培养液中,小球藻和盐藻都具较好的耐受性,但盐藻比小球藻具有更强的生长能力,更适合在含低浓度石油的海水中大规模培养,具有更高的开发价值。 利用血球计数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不同光周期、不同光照强度、添加不同无机盐条件下两种微藻在含浓度为0.5μmol/L标准石油的培养液中的生长状况。在较高的光照条件下和较长的光照时间会促进在含有低浓度石油培养液中的小球藻和盐藻的生长。在含有低浓度石油培养基的小球藻和盐藻中添加浓度为1500mg/L的硝酸钠或者1.8mmol/L的硫酸镁或者0.5mmol/L和1.5mmol/L钼酸钠会有助于小球藻和盐藻细胞的生长。 利用气相色谱和质谱的方法,分析了石油成分中最简单的芳香族化合物-苯的同系物对小球藻和盐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油中0.5μmol/L浓度的苯的同系物对小球藻和盐藻的生长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甲苯、乙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邻二甲苯对小球藻抑制率分别为58.63%、58.99%、60.07%、64.03%、65.47%;对盐藻的抑制率分别为48.47%、49.08%、64.63%、62.50%、59.75%。同时两种微藻对于石油中苯的同系物的利用率均很低,约为1-2%。
【图文】:
第 1~15 天小球藻的细胞密度与对照明显低于对照组,在第 21 天达最大值 43.2%。盐藻的细胞密度在培养第 21 天达最组无明显差别。这反映出在含石油的培养长能力,也表明较低浓度的石油成分对盐藻的影响比较明显,且抑制了小球藻的生Control 在浓度为 0.5μmol/L 标准
小球藻生长曲线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173;X55
本文编号:2567749
【图文】:
第 1~15 天小球藻的细胞密度与对照明显低于对照组,在第 21 天达最大值 43.2%。盐藻的细胞密度在培养第 21 天达最组无明显差别。这反映出在含石油的培养长能力,也表明较低浓度的石油成分对盐藻的影响比较明显,且抑制了小球藻的生Control 在浓度为 0.5μmol/L 标准
小球藻生长曲线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173;X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玉杰;李海云;;光周期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2 刘青;张晓芳;李太武;苏秀榕;;光照对4种单胞藻生长速率、叶绿素含量及细胞周期的影响[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孙颖颖;刘筱潇;阎斌伦;王长海;;对羟基苯甲酸对2种赤潮微藻生长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7期
4 徐芳,胡晗华,丛威,蔡昭铃,欧阳藩;有机碳源对产EPA微藻(Nannochloropsis sp.)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J];过程工程学报;2003年06期
5 王朝晖;梁瑜;姜珊;陈秀梅;李静媚;;氮限制对三种赤潮藻生长以及种间竞争效应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06期
6 刘东艳,孙军,陈宗涛,魏天迪;不同氮磷比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特性的影响[J];海洋湖沼通报;2002年02期
7 刘金雷;夏文香;赵亮;马庆奎;;海洋石油污染及其生物修复[J];海洋湖沼通报;2006年03期
8 李荷芳,周汉秋;海洋微藻脂肪酸组成的比较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9年01期
9 郭楚玲,郑天凌,洪华生;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与生物修复[J];海洋环境科学;2000年03期
10 洪有为;袁东星;;典型多环芳烃对红树林区硅藻的毒性效应[J];海洋环境科学;2008年04期
本文编号:25677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56774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