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吕宋海峡附近中尺度涡的统计特征和复合三维结构

发布时间:2020-01-26 12:06
【摘要】:吕宋海峡是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主要通道,附近海域中尺度涡的活动十分活跃。虽然目前已积累了大量关于中尺度涡统计学上的研究成果,但针对吕宋海峡附近海域涡旋的统计分析仍不够系统。同时,涡旋能否从西北太平洋经吕宋海峡进入南海也备受争议。此外,关于该区域涡旋三维结构的研究更是寥寥可数,而与涡旋相关的体积、热量和盐量输运也有待估算。 本文先基于1993-2010年每天的海面高度异常资料,采用改进的涡旋检测与追踪方法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吕宋海峡东侧(123°-130°E,16°-25°N)和西侧(1120-120°E,160-250N)中尺度涡的统计特征。共检测到362条冷涡轨迹和329条暖涡轨迹,对应着6742次冷涡和6279次暖涡。台湾岛东南、台湾岛西南、吕宋岛西侧和东沙群岛西南是涡旋出现频率的高值区,而黑潮主轴区涡旋出现频率约为零。东侧,台湾岛东北、19°-21°N之间和吕宋岛东海岸附近海域涡旋极性一般为负;西侧,除了台湾岛西南和吕宋海峡里面以外,涡旋极性基本为正。综合生命周期、移动距离、半径、振幅、涡动能和涡度而言,东侧的涡旋要强于西侧的涡旋;东侧冷涡比较强,而西侧暖涡比较强。在贝塔效应和背景流(或地形)的共同影响下,两侧涡旋移动方向多变。东侧涡旋复合移动速度约为5-20cm·s-1,且随纬度增加而减小;西侧沿大陆坡的复合移动速度约为5-15cm·s-1,而吕宋岛西侧的复合移动速度约为2-10cm·s-1。基于40个长生命周期涡旋的分析结果表明,涡旋前60天成长快速,但随后进入衰弱。西北太平洋强涡不能直接穿过吕宋海峡,但有8个小涡旋由其分离出或变弱形成并进入了南海。这些涡旋的持续时间较短,平均生命周期只有47天;都消亡在1190E以东,平均移动距离约347km;平均移动速度约6.9cm·s-1,但瞬间速率最大可达35.8cm·s-1;尺寸偏小,平均半径约71km,平均振幅约6.8cm;平均涡动能约284cm2·s-1,比两侧的平均值小;平均涡度约7×10-6s-1,大于两侧的平均值。 在此基础上,本文又基于2002-2012年每周的海面高度异常资料、Argo剖面资料和CSIRO Atlas of Regional Seas (CARS)2009气候态资料,利用客观分析法构建了吕宋海峡两侧涡旋的复合三维结构,并估算出相关的体积、热量和盐量输运。东侧复合涡可造成约±1.5°C的位温异常θ’。复合冷涡θ’存在双核结构,核心位于150dbar和400dbar上下。下核的异常更显著,可能与上升流携带的冷水聚集在副热带模态水以下有关。复合暖涡θ’接近于单核结构,核心深度约200dbar。复合暖涡θ’呈明显的“东高西低”特征,可能与黑潮携带的低纬高温海水导致局地气候态温度上升有关。西侧两种复合涡θ’都只有一个核,核心大致位于100dbar层上,复合冷涡θ’不超过-1°C,而复合暖涡θ’却可超过20C。东侧复合涡盐度异常的“三明治”特征明显,而西侧因为存在着不可忽略的Argo-CARS2009盐度误差导致该特征不明显。复合涡位密异常与θ’的极性相反,但它们的三维结构相似,说明温度对密度的影响要比盐度大。东侧复合冷涡(暖涡)表层最大地转流异常约为0.25(0.2)m·s-1,而西侧约为0.1(0.15)m·s-1。与统计结果一致,东侧复合涡比西侧复合涡强;东侧复合冷涡更强,而西侧复合暖涡更强。按东侧冷涡、东侧暖涡、西侧冷涡和西侧暖涡的顺序,复合涡的受限深度分别是480、200、40和150dbar。基于本文定义的“受限区”,复合涡引起的体积输运分别是0.47、0.2、0.01和0.17Sv;热量输运依次是-9.5、4.5、-0.05和4.9x1011W;盐量输运分别是-11.2、-5.4、-0.4和-15.3×103kg·s-1。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7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景松;袁业立;熊学军;郭炳火;;吕宋海峡两侧中尺度涡统计[J];海洋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2 程旭华;齐义泉;;基于卫星高度计观测的全球中尺度涡的分布和传播特征[J];海洋科学进展;2008年04期

3 陈更新;侯一筠;储小青;齐鹏;;Vertical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Luzon Warm Eddy[J];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2010年05期

4 陈奕德;张韧;蒋国荣;;利用Argo浮标定位信息估算分析赤道太平洋中层流场状况[J];海洋预报;2006年04期

5 ;Coupling and propagating of mesoscale sea level variability between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the South China Sea[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7年12期

6 靖春生;李立;朱大勇;;西太平洋-南海中尺度水位波动的耦合传播特征[J];科学通报;2006年20期

7 程旭华,齐义泉,王卫强;南海中尺度涡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分析[J];热带海洋学报;2005年04期

8 袁东亮;李锐祥;;中尺度涡旋影响吕宋海峡黑潮变异的动力机制[J];热带海洋学报;2008年04期

9 刘增宏;许建平;孙朝辉;朱伯康;;吕宋海峡附近海域水团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J];热带海洋学报;2011年01期

10 李燕初,李立,林明森,蔡文理;用TOPEX/POSEIDON高度计识别台湾西南海域中尺度强涡[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2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南峰;台湾西南部海域流—涡结构及其演变规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732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5732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f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