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台风过程中波致混合对东海水文结构的作用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07 09:19
【摘要】: 本文利用水平分辨率1/8°、垂向21层的MASNUM浪-潮-流耦合数值模式首先对2005年夏季黄、渤、东海的环流结构和温度结构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的温度分布特征和观测的温度分布特征一致,并且重现了黄海夏季三维环流结构。重点研究了在波致混合作用下,东海对2005年7月31日-8月9日台风“麦莎”的响应过程。然后分析了波致混合对东海水文结构的作用。研究发现: 1.海洋温度对该台风的响应分为升温和降温两个阶段。首先,在最大风速作用之前的台风强迫阶段,海洋上层水体向岸流动堆积、下沉,造成整个近岸水体温度上升。在50 m以浅水层,温度能够升高2-3℃;即使在200 m深度,也可以造成0.2℃的升温。随后,台风造成的强烈垂向混合和海水上升运动导致SST降低,台风轨迹右侧海域比左侧海域降低更加显著。数值试验表明,波浪混合、潮混合、以及上升流对海表温度降低的贡献分别约为21%,5%和8%。 2.温跃层对于台风的响应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中,波致混合始终是温跃层变化的主导因素。(1)在台风强迫阶段,平均跃层深度大约从30 m迅速加深到50 m;(2)台风强迫阶段结束后3天内,跃层深度缓慢抬升。台风过程造成的上升流使得跃层深度变浅。(3)第三阶段,跃层继续缓慢抬升。与第二阶段不同的是,该阶段海水上升运动减弱甚至消失,而潮混合代替之成为抬升混合层的原因。台风过后,温跃层逐渐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过程大概需要5-10天。 3.台风过程中,海洋表层形成封闭的流环。在台风轨迹的右侧出现强流区,最大流速可达到1.2 m/s,流速随深度减弱。台风登陆后,表层流速逐渐减弱,但随着表层信号向下传播,30 m以深的水层的流速开始增大,12小时后70 m水层出现了0.4 m/s的强流。
【图文】:

海浪模式,混合风,模拟区域,时间间隔


模拟区域为(0°~50°N,,99°~150°E),覆盖了渤海、黄海、东海以及西北太平洋(图2.1)。风场采用水平分辨率为 1/2°× 1/2°,时间间隔为 6 h 的 QSCAT/NCEP 混合风场(http://dss.ucar.edu/datasets/ds744.4/data/)。LAGFD-WAM 海浪数值模式是基于波数谱能量平衡方程的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随着计算海域的不断扩大和空间分辨率的提高,以及海浪-潮流-环流耦合数值模式的发展,原来的串行海浪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快速计算的需求,作者在研究生期间发展了 LAGFD-WAM 海浪模式 MPI 并行数值算法。本文的工作是在海浪模式并行版本的基础上完成。§2.2.2 环流数值模式本文采用 POM 环流数值模式,计算区域同海浪模式,为 0°~50°N,99°~150°E所覆盖的渤、黄、东海区域以及西北太平洋,水平空间分辨率为 1/8°×1/8°,地形由全球 5′×5′ 的 Etopo5 数据插值得到,并按以下公式平滑,11( )i ii iH HH Hα++ ≤+

同化数,同潮图,M2分潮,模式


22图 3.1b 同化数值模式得到的 M2分潮的同潮图(王永刚等,2004)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迟角(单位:°,相对与北京时间)和振幅(单位:cm)的分布。
【学位授予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P7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东海;宋丽莉;李国平;秦鹏;陈雯超;黄浩辉;;强台风“黑格比”实测海上风电机组极端风况特征参数分析和讨论[J];热带气象学报;2011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志宏;郑崇伟;;SWAN模式对一次台风过程的模拟研究[A];气象海洋环境与船舶航行安全论文集[C];2010年

2 李磊;;T9902(LEO)台风过程及防台保障决策分析[A];中国航海学会海洋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天气海洋与航海安全论文集[C];2000年

3 陈雪钦;刘铭;蔡义勇;;用数值预报物理量资料作福建省台风短时强降水预报[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4 申辉;何宜军;Will Perrie;;台风情况下海面风速的SAR遥感反演[A];第二届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摘要全集[C];2006年

5 傅素芬;赵国秋;陈红卫;王义强;张雪红;唐光正;;台风受灾地区初中学生心身状况调查分析[A];2005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朱福海;刘永禄;;我国舰船防台避台方法探讨[A];中国航海学会海洋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天气与航海安全论文集[C];1997年

7 黄立文;邓健;文元桥;张进峰;;中国近海中尺度海-气-浪耦合模式系统及台风耦合试验[A];第六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5年

8 陈胜晶;;2005年“海棠”与“泰利”台风暴雨洪水比较分析[A];海峡西岸防抗台风抗洪抢险救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肖仪清;李利孝;吴志学;李朝;李秋胜;宋丽莉;;基于近地观测的台风脉动风速谱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7年

10 唐兴;徐枫;欧进萍;;基于中尺度模式/CFD耦合的多尺度台风风场初步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毛传来 通讯员 闫拥洲;陈柱平钟伟良毛文国被追认革命烈士[N];浙江日报;2009年

2 冉瑞奎 杨绮薇 林国平;广东搏狂飙有法宝[N];中国气象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丁继武;重点工程提速气象专列(上篇)[N];中国气象报;2001年

4 贾天清;广东启动“捕风”计划[N];中国气象报;2003年

5 记者 姚润丰;持续高温何时休?[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6 见习记者 周智琛;莞人学会看天气赚钱[N];南方日报;2004年

7 记者 吕晓扬;天气预报及时率99.03%[N];潮州日报;2010年

8 记者 苏涛;风暴潮预报显威力[N];中国海洋报;2000年

9 徐海 尚晓东;我国首个深海底基海洋观测站在西沙海域运行良好[N];中国海洋报;2009年

10 记者 吴栋梁;总结防台抗台经验 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N];温州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进峰;区域海—气—浪耦合模式改进及航海仿真应用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2 李云海;中太平洋及东海陆架海洋雾状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3 宋振亚;波致混合对气候模式中赤道SST的影响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郑立松;风暴潮—天文潮—波浪耦合模型及其在杭州湾的应用[D];清华大学;2010年

5 冯兴如;重点区台风风暴潮数值预报与灾害评估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6 刘少军;基于多信息源的台风灾害实时评估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关锁;台风过程中波致混合对东海水文结构的作用分析[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7年

2 张冲;南海北部浮游生态系统对台风过程响应的模拟研究及影响因子的探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方玉;福建省台风灾害危险性评估和气象指数保险[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4 耿姗姗;长江口杭州湾海洋动力要素对风场响应的FVCOM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5 邓健;中国黄东海环流及对台风响应的数值模拟[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6 赖巧珍;近海海洋对0908号台风“莫拉克”的响应特点及其对“莫拉克”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7 杨宁;全球闪电定位系统(WWLLN)探测精度分析及在台风闪电监测中的应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8 陈华伟;波浪对台风风暴潮的影响分析及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安靖宇;高层建筑结构风致振动的舒适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李铖;风暴潮预报系统升级及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177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177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1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