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黄渤海和胶州湾一氧化氮的分布、通量及生产速率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4 09:51
【摘要】:一氧化氮(NO)是一种气体小分子自由基,它作为一种环境毒物,长期以来一直得到科学家的广泛关注。NO在大气、土壤及生物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产生和作用机制已有一定的研究。NO作为海洋氮循环中一个重要的中间体,不仅会影响海水中的生物,还会影响大气,进而影响到气候环境。研究海洋中的NO对了解NO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海洋氮循环过程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中国近海有代表性的黄海、渤海和典型海湾胶州湾为研究目标,对这些海域中NO的浓度分布特征、时空变化、生产速率等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NO与环境因子(温度、盐度、营养盐、光照强度等)和主要生态因子叶绿素a的关系。以初步了解影响NO分布的主要因素以及在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所起的作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于2010年6月对中国黄海、渤海海水中NO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夏季黄渤海表层海水中NO浓度平均值为(163±38) pmol·L~(-1),黄渤海底层海水NO浓度平均值为(155±44) pmol·L~(-1)。NO浓度从近岸向远海逐渐降低,渤海NO浓度总体上高于黄海。这可能主要是由于中国东部沿海人为活动对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周日变化研究表明,一天中NO浓度最大值出现在13:00,然后逐渐降低,到22:00到达最低值。可能主要受光照强度的影响。黄渤海白天NO的生产速率约为1.40×10~(-11)mol (L·s)~(-1)。夏季黄渤海表现为大气NO的源,本文估算出夏季黄渤海NO的海气通量为0.750×10~(-15)mol·(cm~(-2)·s~(-1)),如果黄渤海面积以S_(黄渤海)=4.57×10~(11)m~2计,则其氮通量(以N计)为1.51×10~3t N y·r~(-1)。NO浓度变化与环境参数之间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关系,相关性均不显著,这可能与NO复杂的来源、消耗及不稳定性有关。 (2)于2010年3月至2011年11月对胶州湾表层海水和邻近海域、周边河流中NO的分布、时空变化和产生过程进行了研究。胶州湾表层海水中NO的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总体来说秋季最高,春季最低,9月份的表层海水NO浓度最大,平均值为575.6±134.4pmol/L。3月份表层海水NO浓度最低,平均值为2.6±4.4pmol/L。从各月NO浓度的变化范围看,秋季变化范围最大,,春季变化范围最小。NO浓度的水平分布从整体上看,胶州湾表层海水中NO的分布呈现以下特征:总体来水湾内高于湾口,湾口高于湾外,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胶州湾周边河流表层水中NO的浓度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丰水期大于枯水期,2011年4月胶州湾周边主要河流表层NO浓度变化范围为92.4~312.7pmol/L,平均值为149.2±22.7pmol/L。而2011年9月NO浓度变化范围为108.6~376.4pmol/L,平均值为267.3±45.2pmol/L。在洋河下游出现最大值(289.2pmol/L),最小值出现在白沙河上游(92.4pmol/L)。也可能因为河流受周边地区居民和工厂影响较大。2011年秋季胶州湾白天表层海水的生产速率为(3.31±1.26)×10~(-11)mol/(L·s)~(-1),高于夏季黄渤海的生产速率。9月的生产速率最高,可能因为9月的光强最强、亚硝酸盐含量较高所致。秋季胶州湾NO的光致生成速率为6.2nmol m-2d~(-1),进一步计算得出胶州湾秋季光致生成量约为3.3×10~3g NO-N。2010-2012年胶州湾四季及春季邻近海域总体表现为大气NO的源,海水中的NO是过饱和的,表现为秋季最大,春季最小。估算胶州湾年释放通量约为7.7×10~5gN。通过现场在海水中添加营养盐的甲板培养实验发现,营养盐的加入对海水产生NO的过程有影响,具体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Chl-a的表现与之相反,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7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祺;热带海洋环境研究的新代用指标——造礁珊瑚~(14)C记录[J];海洋科学;2003年02期

2 蔡文贵,林钦,贾晓平,甘居利,吕晓瑜,李纯厚;基于等级模型的考洲洋石油烃污染状况[J];生态学报;2005年10期

3 王宪;田春雨;郑盛华;;湄洲湾表层海水石油烃的分布特征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4 杨巧凤;李文鹏;王瑞久;;深圳沿海表层海水与地表水关系的地球化学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0年01期

5 刘光章;尹毅;;青岛近海表层海水流动状况及对青岛沿岸污染的影响[J];海洋科学进展;1984年01期

6 成宇;海水中的二氧化碳有什么作用?[J];百科知识;2005年13期

7 郑友消;表层海水在酸化[J];海洋世界;2004年05期

8 王为磊;陆小兰;杨桂朋;任春艳;王晓蒙;;胶州湾海水中一氧化碳的分布与海-气通量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9 莫知;;从海水开始![J];海洋世界;2010年12期

10 刘洪滨;;利用胶州湾的综合开发[J];海洋开发与管理;198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水平;王新红;洪华生;;福建近岸表层海水中LAS和PCB的污染[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7暨第二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朱勇;袁东星;彭园珍;;共沉淀-离心-X射线荧光法快速测定表层海水中的铁、镍、锰、铜、锌、铅[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3 刘广山;黄奕普;陈敏;曹建平;;上海-南极中山站沿途表层海水悬浮颗粒物中的天然~(15)N[A];2005年全国无机质谱、同位素质谱和质谱仪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4 毛天宇;彭士涛;李野;;天津港及邻近海域溶解态无机氮污染分布特征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5 宁修仁;刘子琳;蔡昱明;;渤、黄和东海物理—生物海洋学遥感—卫星和现场观测[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6 邢如楠;马黎明;乔然;;西太平洋副热带区海水中CO_2对El Ni泺o事件的响应[A];中国海洋学文集——西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研究(二)[C];2000年

7 李东辉;张铭;谭言科;;厄尔尼诺形成和发展机制的数值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4年

8 李岩;沙文钰;;台风对海表温盐影响的模拟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先勇;杨宝;刁晓平;周海龙;曹佳;;海口湾表层海水中多环芳烃(PAHs)的时空分布特征[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高众勇;陈立奇;孙恒;;十年间南大洋碳吸收变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小龙;全球海洋表层海水连续16年变暖[N];科技日报;2010年

2 李欣 编译;二氧化碳——海洋吞下的苦果[N];中国气象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董子凡;科学家呼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海洋酸化[N];科技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周仲全;往海里撒点铁?[N];辽宁日报;2008年

5 余文;最清洁的水源:深层海水[N];科技日报;2002年

6 本报特约前方记者 杨威;雪龙船科考工作全面展开[N];科技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苏涛;海洋封存二氧化碳[N];中国海洋报;2010年

8 记者 周襄楠;世界之极的科学探索[N];新清华;2008年

9 本报记者 李兰;“厄尔尼诺”真的要来吗[N];科技日报;2002年

10 震海;深层海水可永久再生的新资源[N];中国船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经昊;胶州湾演变对人类活动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余云军;胶州湾流域与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张艳萍;中国近海溶解碳水化合物的浓度分布与影响因素[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刘欣;胶州湾沉积物细菌多样性及菌群时空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5 詹力扬;南大洋表层海洋和底层大气中N_2O的分布特征及其海气交换通量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6 任春艳;中国东海和黄海中一氧化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鲁中明;近海环境表层海水pCO_2周日变化及控制过程[D];厦门大学;2007年

8 杨洁;中国海域中二甲基亚砜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曹奇原;冲绳海槽晚更新世以来古海洋环境演化的若干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年

10 余雯;夏季西北冰洋三界面碳通量的估算与测定[D];清华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超;黄渤海和胶州湾一氧化氮的分布、通量及生产速率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2 刘宗丽;胶州湾水体低分子量有机酸的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刘建波;胶州湾60年岸线变化对水动力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刘启珍;胶州湾秋冬季海—气界面CO_2源/汇的季节演变[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展鹏;胶州湾三维水动力及生态动力学数值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凌敏;冬季胶州湾海水汞的形态及大气释放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董兆选;胶州湾海水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防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赵增霞;胶州湾湿地浅海区环境变化特征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高元鹏;胶州湾营养盐与浮游植物粒级结构时空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魏t焈";胶州湾及青岛近海沉积物部分金属元素赋存形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271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271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b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