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长江口沿海地区温带风暴潮预报模式的建立及应用

发布时间:2020-04-15 11:41
【摘要】:在我国,风暴潮是导致生命财产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而在经济和航运中心的长江口地区,每年不但要在夏秋季迎来台风风暴潮的侵袭,还有在冬春季遭受温带风暴潮的肆虐,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温带风暴潮研究有着重大的科学和实际意义。本文利用二维流场模型ADCIRC,在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双向耦合波浪模型SWAN,并结合大气模型WRF,建立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温带风暴潮预报模型。流场模型采用的三角形无结构网格能够很好地拟合复杂的近岸边界,流场模型的双层嵌套和大气模型的三层嵌套既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又提高了模型的预报效率。本文对该模型的风场和温带风暴潮水位进行率定验证,还统计分析得出这两次温带风暴潮增水处于高潮位、减水处于低潮位,并基于该模型分别讨论风应力和气压对温带风暴潮的作用,以及径流对温带风暴潮增减水的贡献。结果表明,气压对温带风暴潮增减水作用甚小,而主要决定增减水改变的因素是风速的变化;此外,径流越大对温带风暴潮期间的水位顶托作用越大:当水深较浅时,波浪对温带风暴潮的影响不可小觑。应用本模型,通过数值试验探讨了寒潮大风的风向、风速大小和风时对温带风暴潮的影响。模拟了在风场设为恒定值下,10天或15天温带风暴潮增减水变化,发现:向岸风导致增水,反之,离岸风导致减水,当风向为北偏西15°时,增减水均不明显;向岸风分量或离岸风分量越大,增水或减水幅度越大,速率越快;当风速风向不变时,增减水在加入风场的前3-4天变化较为显著,之后逐渐趋于稳定。
【图文】:

流场模型,波浪模型,大气模型,计算网格


SWAN模式在近岸地区双向z1合(ChanS}n邋Zhao邋etal,,2014)。逡逑为了提高模型的计算效率,所W该模式采用两层嵌套的方法,小区进行z1合。逡逑模式的计算区域如图2-3。大区覆盖了从18°N至41°N,116°E至134°E,计算区逡逑域的选取对温带风暴潮计算的精度影响重大(于福江et邋al,邋2002;邋Blain邋et邋al,邋1994;逡逑ShenJ.邋and邋Gong邋W.,2009),计算区域的选取最好能与寒潮的尺度相当。大区逡逑开边界分辨率可达27公里,而小区范围涵盖长江口和杭州湾沿海区域,河流上逡逑界延伸至长江潮流界大通,长江口沿岸地区网格逐渐加密,最密分辨率可达100逡逑米。逡逑大区加入风场、气压场后计算得余水位;SWAN模型在风场的驱动下计算得逡逑18逡逑

计算网格,流场计算,小区,网格


--MgZZZZ:逦逦逦逦 ̄J邋2T..逡逑Af ̄——■——一-———_—刖逡逑I—L|iJ-邋j,i‘l逦.ji‘i,Li|邋1。?逡逑图2-2大气模型计算网格(修改于陶英佳,2015)逡逑2.3.1.2邋ADCIRC流场模型计巧区域逡逑由于考虑到波-流相互作用,本文采用流场模型ADCI民C模式与波浪模型逡逑SWAN模式在近岸地区双向z1合(ChanS}n邋Zhao邋etal,2014)。逡逑为了提高模型的计算效率,所W该模式采用两层嵌套的方法,小区进行z1合。逡逑模式的计算区域如图2-3。大区覆盖了从18°N至41°N,116°E至134°E,计算区逡逑域的选取对温带风暴潮计算的精度影响重大(于福江et邋al,邋2002;邋Blain邋et邋al,邋1994;逡逑ShenJ.邋and邋Gong邋W.,2009),计算区域的选取最好能与寒潮的尺度相当。大区逡逑开边界分辨率可达27公里,而小区范围涵盖长江口和杭州湾沿海区域,河流上逡逑界延伸至长江潮流界大通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731.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喜年;风暴潮预报知识讲座[J];海洋预报;2001年03期

2 王喜年;风暴潮预报知识讲座 第四讲 风暴潮预报技术(1)[J];海洋预报;2001年04期

3 冯利华;风暴潮等级和灾情的定量表示法[J];海洋科学;2002年01期

4 王喜年;风暴潮预报知识讲座 第七讲 风暴潮风险分析与计算[J];海洋预报;2002年04期

5 王喜年;关于温带风暴潮[J];海洋预报;2005年S1期

6 刘清容;于建生;韩笑;;风暴潮研究综述及防灾减灾对策[J];科技风;2009年12期

7 谢丽;张振克;;近20年中国沿海风暴潮强度、时空分布与灾害损失[J];海洋通报;2010年06期

8 李阔;李国胜;;风暴潮风险研究进展[J];自然灾害学报;2011年06期

9 张华庆;张桂平;孙熙平;;风暴潮浪与深水结构物相互作用研究综述[J];水道港口;2012年05期

10 杨晓君;;天津沿海风暴潮预警的减灾成效[J];城市与减灾;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延廷;王以娇;;风暴潮的预警与减灾对策[A];论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全国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2 徐汉兴;顾明杰;;关于台风风暴潮特征的分析[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测绘学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6年

3 谭亚;张君伦;王莹辉;;福建省沿海风暴潮特性及其预报[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谭亚;张君伦;王莹辉;;福建省沿海风暴潮特性及其预报[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5 杨晓君;磊磊;吕江津;何群英;王颖;;对一次渤海风暴潮过程数值模拟检验[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王志力;陆永军;左利钦;;瓯江河口风暴潮数值模拟[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7 张晓慧;盛春雁;邵滋和;;青岛沿海风暴潮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吴明月;周连科;边清河;;沧州沿海风暴潮气候统计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9 沈岳峰;;滨海新区风暴潮与渤海沿岸诸站增水的相关性研究[A];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刘学萍;武强;;烟台风暴潮分析与预报预警系统[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田东霖;专家解析缅甸大灾缘由 强调应重视风暴潮预警[N];中国海洋报;2008年

2 王中建;风暴潮搅动全球的灾害[N];中国海洋报;2013年

3 周润健;天津滨海新区全面启动风暴潮预报系统[N];中国气象报;2007年

4 马高飞邋通讯员 盛春岩;山东沿海风暴潮预报添“模式”[N];中国气象报;2007年

5 牛健存;河北省沿海风暴潮预报技术通过国家鉴定[N];河北日报;2006年

6 ;我国风暴潮的监测与预报[N];中国水利报;2008年

7 ;加强防御风暴潮工作[N];中国水利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张一玲 实习记者 王秋蓉;“‘桑美’不会引发特大风暴潮”[N];中国海洋报;2006年

9 徐彬;风暴潮:中国频繁遭遇的海洋灾害[N];南方周末;2005年

10 记者 苏涛;风暴潮预报显威力[N];中国海洋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森栋;海洋环境中结构基础冲刷防护措施及预警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2 张晨;流—流耦合效应对南海北部风暴潮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3 付庆军;渤海湾温带风暴潮数值计算模式的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2010年

4 徐亚男;风暴潮与波浪耦合数值预报模型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冯兴如;重点区台风风暴潮数值预报与灾害评估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6 卢美;浙江海岸台风风暴潮漫堤风险评估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7 纪芳;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海洋动力灾害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8 赵鹏;渤海寒潮风暴潮增水风险的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郑立松;风暴潮—天文潮—波浪耦合模型及其在杭州湾的应用[D];清华大学;2010年

10 周亚飞;台风风暴潮风险评价及应急交通疏散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操;广西北部湾风暴潮的数值模拟[D];上海海洋大学;2014年

2 谢洋;海平面上升对珠江口风暴潮增水和波浪的影响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3 殷锴;风暴潮作用下横门东出海航道泥沙冲淤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4 吴亚楠;山东沿海台风暴潮数值模拟与统计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付元冲;长江口沿海地区温带风暴潮预报模式的建立及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6 刘永玲;海浪与风暴潮相互作用对风暴潮影响的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7 刘青青;台风暴潮分级模型的建立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叶天波;辽宁红沿河核电厂可能最大风暴潮的估算[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冯秀丽;摄动法在风暴潮研究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10年

10 李铖;风暴潮预报系统升级及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285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285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4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