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胶州湾溶解态铁的浓度及形态分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8 13:02
【摘要】:铁是浮游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微量营养元素,在浮游植物的生物化学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天然有机配体的浓度分布制约着溶解态铁的浓度及分布并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及群落结构。 本文利用催化阴极溶出伏安法讨论了其他金属存在的条件下,测定海水中溶解态铁浓度的最佳测量参数;利用平衡竞争法,通过外加配体与天然有机配体的竞争,,优化测量天然配体的浓度和配位稳定常数的实验参数,确定最佳的测量条件。在此基础之上,于2011年7月19日和2012年5月10,分别采集胶州湾表中底层海水样品,测量其溶解态铁及天然有机配体的浓度,并计算出溶解态铁与天然有机配体的条件稳定常数。主要结果如下: (1)实验结果表明,当体系在8.0-8.1之间时Fe-DHN有明显的溶出电流峰,确定竞争配体DHN(2,3-二羟基萘)的浓度为40.0μmol/L,确定沉积电位-0.5V,沉积时间90s,扫描速率60mV/s,平衡时间50min为最佳测量条件。在上述测定条件下,海水中溶解态铁的检测限为0.015nmol/L,平均测量灵敏度为14.82±0.73nA L/nmol(n=9)。 (2)胶州湾夏季航次表层海水中溶解态铁(D-Fe)的平均浓度为23.03±7.19nmol/L,中层为19.78±7.48nmol/L,底层为18.37±5.93nmol/L;春季航次表层海水中D-Fe的平均浓度为19.73±22.00nmol/L,中层为15.34±11.20nmol/L,底层为15.56±11.17nmol/L。从水平分布看,夏季航次海水中D-Fe的浓度梯度小,表中底的高值区均出现在西北部和湾口区;春季夏季D-Fe浓度梯度大,高值区出现在李村河和海泊河口。 (3)胶州湾夏季航次表层海水中溶解态铁有机配体(D-L)的平均浓度为42.04±16.78nmol/L,中层为46.97±25.91nmol/L,底层为62.57±62.00nmol/L;春季航次表层海水中D-L的平均浓度为62.41±39.86nmol/L,中层为59.09±16.97nmol/L,底层为55.53±34.72nmol/L。从水平分布看,胶州湾夏季航次海水中D-L的浓度梯度小,西北部和东部各有一高值区;春季航次海水中D-L的浓度梯度较大,高值区出现在东部的李村河和海泊河口。 (4)胶州湾夏季表层海水中D-Fe与D-L配合的条件稳定常数(logK′FeL)的平均值为11.97±0.64,中层平均值为11.22±0.42,底层平均值为11.26±0.61;春季航次表层海水中D-Fe与D-L配合的logK′FeL的平均值为11.25±0.56,中层11.15±0.35,底层11.10±0.44。
【图文】:

过滤装置,结构示意图,再用,样品瓶


20图 2-2 过滤装置结构示意图Fig. 2-2 The structure representation of the sel先用热的 0.1%洗涤剂将过滤器及各种规格的样品用 Mill-Q 水清洗 6 遍,再用 10%的 HCl 浸泡 24 小时再用 1M 的 HCl 浸泡 24 小时以上,再用 Mill-Q 水清洗(3)样品瓶的前处理:先用热的 0.1%洗涤剂将各种规格的样品瓶浸泡 24水清洗 6 遍,再用 10%的 HCl 浸泡 24 小时以上,用 MHCl 浸泡 24 小时以上,再用 Mill-Q 水清洗,然后装满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7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贵琳,刘丛强,王中良,张辉;贵州喀斯特地区乌江河水中铀的地球化学研究[J];地质地球化学;1999年04期

2 陈敏,黄奕普,邱雨生,陈性保,陈飞舟,蔡平河;九龙江河口区溶解态、颗粒态铀同位素的地球化学行为[J];台湾海峡;1999年04期

3 王正方,大山准一;日本以南西北太平洋溶解态铜、镉和镍的垂直剖面的讨论[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4年02期

4 李锦霞,杜荣归,张功勋,黄志成,R.W.麦克唐纳,W.K.约翰逊;混合重金属(Cd,Cu,Pb,Zn,Hg)在厦门海洋围隔生态系中的迁移和归宿[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9年02期

5 J.J.G.Zwolsman,蓝先洪;荷兰西南部期海尔德河口溶解态微量元素(Cd、Cu、Zn)地球化学:季节变化的影响[J];海洋地质动态;1998年03期

6 韩贵琳,刘丛强;喀斯特河流溶解态稀土元素组成变化及其控制因素[J];中国岩溶;2004年03期

7 赵夕旦,祝陈坚,举鹏,史致丽;胶州湾东部磷的形态及分布[J];海洋科学;1997年06期

8 刘洪滨;;利用胶州湾的综合开发[J];海洋开发与管理;1986年03期

9 陆贤昆,韩峰,祝惠英,李静;胶州湾东部锡的输入、形态特征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5年02期

10 张哲;王江涛;;胶州湾营养盐研究概述[J];海洋科学;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庞龙;刘景富;;水中自由溶解态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的测定方法和影响因素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肖应凯;廖步勇;王中良;张崇耿;魏海珍;;长江口咸淡水混合过程中溶解态硼的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蔡宗群;鹿贞彬;朱亚先;张勇;;同步荧光法同时测定水溶解态的蒽和芘[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祯;刘景富;江桂斌;;微耗损中空纤维膜支载液相微萃取技术测定咪唑类离子液体的自由溶解态浓度[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肖应凯;廖步勇;王中良;张崇耿;魏海珍;;长江口咸淡水混合过程中溶解态硼的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6 张勇;朱亚先;彭景吓;蔡宗群;鹿贞彬;;溶解态PAHs的环境行为初步研究[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于文辉;刘丛强;;水-粒界面作用稀土元素行为控制机理的实验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国平;刘丛强;刘虹;胡健;韩贵琳;李玲;;贵州丫他金矿周围锑与砷的分布及活动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常珍;;Study on Thermodynamics of Chemical Sensors and Materials Using Solid Electrolytes e. m. f. Method[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稀土专辑[C];2004年

10 李广之;陈银节;程同锦;;物理吸附气技术与应用[A];第五届全国油气化探学术会议材料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苏省盐城市肿瘤医院高书明;喝水也是门学问[N];中国医药报;2003年

2 王丽东;饮水的特殊功效[N];民族医药报;2006年

3 杭水;如何确定用药量[N];中国渔业报;2005年

4 许永付;合理饮水保健康[N];民族医药报;2001年

5 石永红;人大代表呼吁国家立法禁磷[N];中国化工报;2008年

6 李雨田;山东制浆造纸废水深度处理技术投入运行[N];中国包装报;2008年

7 孙霞云;我国洗涤剂全面禁磷迫在眉睫[N];中国国门时报;2008年

8 商金杰;造纸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投产[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9 蒲昭和;饮水的特殊功效[N];科技日报;2000年

10 罗杰盛 曹建明;载体硅胶工业应用获成功[N];中国化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经昊;胶州湾演变对人类活动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余云军;胶州湾流域与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刘欣;胶州湾沉积物细菌多样性及菌群时空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4 朱兆洲;长江上、下游湖泊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及环境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5 张艳萍;中国近海溶解碳水化合物的浓度分布与影响因素[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鲍红艳;溶解态和颗粒态陆源有机质在典型河流和河口的来源、迁移和转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姚庆祯;痕量元素砷、硒在长江流域及河口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纪磊;MBR中微生物聚合物与膜污染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王静凤;重金属在海产贝类体内的累积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10 鞠兴华;城市污水活性污泥生物脱氮模型及模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世荣;胶州湾溶解态铁的浓度及形态分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凌敏;冬季胶州湾海水汞的形态及大气释放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许廖奇;胶州湾海水汞的形态及释放通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董会军;水中铅的形态分布和非溶解态铅的形成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魏t焈";胶州湾及青岛近海沉积物部分金属元素赋存形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刘建波;胶州湾60年岸线变化对水动力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刘宗丽;胶州湾水体低分子量有机酸的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展鹏;胶州湾三维水动力及生态动力学数值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薛超;黄渤海和胶州湾一氧化氮的分布、通量及生产速率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0 彭香葱;胶州湾陆源污染负荷及其控制对策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321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321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8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