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南部地区重、磁场特征及断裂分布研究
【图文】:
南海是东南亚陆缘最大的边缘海之一,也是中国大陆边缘唯一发育了洋壳的海盆,其位置如图2.1所示。它靠近特提斯和环太平洋两大超级会聚带的交会处,具有极其独特的大地构造部位,受欧亚、印澳和太平洋三大板块相互作用的控制,,形成了复杂的构造,具有多期、多轴扩张的洋壳,宽阔的陆架和海底高原,其四周的大陆边缘包含了被动型、主动型、转换型三大主要的大陆边缘的类型,以及其丰富的油气资源,是研究和认识东南亚的构造变动、资源聚集规律和环境变迁重要的天然实验室。图2.1南海板块构造位置示意图(据Tamaki
(2)在新生代,发生了4次构造运动。第一次构造运动(礼乐运动),是中生代亚陆缘后挤压期由于裂解而体现的一次造盆运动,表现为盆地初始裂离、断陷阶段,可与南海北部陆缘的神狐运动相当,为一系列NE向沉积盆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Za)。第二次构造运动(西卫运动),是发生在中、晚始新世之间的一次构造运动,造成区域抬升。表现为盆地断陷、断拗加剧的阶段。第三次构造运动(南海运动),生在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表现为盆地由断陷向断拗转化的阶段。由于该次构造运南海中央海盆扩张有关,对南海不同地区的影响存在时间差异,有从东往西、由北变新的趋势(图2.Zb)。第四次构造运动(南沙运动),发生在中新世晚期,表现为走滑和挤压改造阶段。该构造运动对南沙海域产生深刻影响,莫定了现今的构造格局南部、西部和中部,该界面下伏地层褶皱、断裂发育,以NE一NEE向张扭断层、N或近SN向走滑断层为主,其中NW向或近SN向断层构成南部盆地或坳陷的边界,沉积有明显的控制作用;NE一NEE向断层对盆地内的局部构造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P73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娟;王辉;金U_华;殷占福;;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冬春季南海上层海洋热含量关系的初探[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1年04期
2 李光;翟洪涛;李代娣;郑颍平;孟凡月;赵朋;;皖西北及邻区第四系分布与新构造运动特征[J];华北地震科学;2011年02期
3 姜文亮;刘斌;张景发;龚丽霞;罗毅;;基于ASAR影像亚像元匹配技术研究汶川地震同震形变特征[J];地震学报;2011年04期
4 张德天;郑崇伟;石岭琳;刘志宏;陈晓斌;;基于QuikSCAT/NCEP风场的1999-2009年中国海表风场研究[J];海洋预报;2011年04期
5 刘维亮;夏斌;蔡周荣;郭峰;万志峰;刘见宝;胡杨;;徐家围子火石岭组火山岩分布特征与控陷断裂关系[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年03期
6 魏岳;孙伟;;分形理论在地质学中的应用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保华;翦知nc;王吉良;汪品先;;南海南部12MaBP以来的表层海洋环境变化及其与南海北部的对比[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宋洋;宋海斌;;南海南部边缘构造—热演化模拟初步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保华;翦知nc;王吉良;汪品先;;南海南部12 MaBP以来的表层海洋环境变化及其与南海北部的对比[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4 杜德莉;朱本铎;;南海南部盆地特征及油气资源[A];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5 詹美珍;詹文欢;姚衍桃;刘再峰;;南海南部礼乐滩及其邻域活动断裂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李建;;南海南部和北部百万年来蛋白石纪录及其古生产力意义的对比[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程晓玲;;南海南部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综合评价及油气远景[A];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孙成学;刘秦玉;贾英来;;南海混合层深度的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特征[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9 林明森;许德伟;李骁隼;;卫星资料在南海季风和环流中的应用研究[A];2003'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卢博;李赶先;黄韶健;;在轴向应力应变下海底沉积物声速及其响应[A];2004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建松;南海南部曾“生物勃发”[N];中国矿业报;2002年
2 谭丽琳 黄晓华;海洋大省的“蓝色”诉求[N];海南日报;2007年
3 记者 卓上雄邋特约记者 赵懋忠 通讯员 熊瑛;今年首个热带风暴在南海生成[N];海南日报;2008年
4 程必忠;南海开发:中海油准备走向“深水”[N];中国石化报;2006年
5 王素琴;海南织天网捕“浣熊”[N];中国气象报;2008年
6 记者 曾桐娟 通讯员 龚晓浩;南海区镇街明确发展目标[N];中国建设报;2006年
7 记者 卓上雄邋特约记者 赵懋忠 实习生 马红梅;南海生成热带低压[N];海南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杨璇 戴路;“撬”开蓝色宝库[N];中国海洋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李平 王琼杰;资源开发要疏堵有节[N];中国矿业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于德福;经济发展,需强力资源支撑[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方文东;南海南部海洋环流的结构与季节变化[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0年
2 付淑清;南海南部晚第四纪以来的古气候古环境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3 万世明;近2千万年以来东亚季风演化的南海沉积矿物学记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4 田军;南海ODP1143站有孔虫稳定同位素揭示的上新世至更新世气候变化[D];同济大学;2002年
5 徐建;南海南部第四纪浮游有孔虫群与古气候变化[D];同济大学;2004年
6 孙娜;北冰洋、白令海、南海南部海域氟氯烃分布特征及其水团示踪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7 陈蔚芳;南海北部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季节变化及其调控过程[D];厦门大学;2008年
8 魏泽勋;中国近海环流及其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9 王永刚;全球环流对东南亚边缘海环流影响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耀星;南海南部地区重、磁场特征及断裂分布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2 吴学敏;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断裂分布的分形分析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D];青岛理工大学;2009年
3 贺振;牟乳金矿带的构造成矿作用与成矿预测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4 袁金红;3.0~2.0Ma B. P.南海南部深海沉积物孢粉记录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5 曹越男;南海海面高度季节变化规律及机制探讨[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6 王丽娟;南海海气界面潜热通量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影响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8年
7 鲍颖;南海环流年际变化特征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8 连展;MITgcm模式在中国近海环流研究中的应用[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8年
9 李娜;中国南部海域遥感海表层温度应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10 张坚实;基于GIS的区域重磁构造智能化提取新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328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32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