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类化学品对典型海洋浮游生物的毒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9 09:13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航运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化学品海上运输量也逐渐增加,随之而来的海上事故也在增多,这类事故发生具有突然性,瞬时间大量排放,破坏性极大,严重的危害着我们的海洋环境。对于突发性海上有毒化学品泄漏污染事故所造成的渔业和生物资源损害程度进行定量评估是海事仲裁和经济索赔的重要内容。但是有关苯类化学品对海洋生物的急性毒性研究很少,迫切需要有效的海洋生物毒性数据,因此研究苯类化学品的急性毒性效应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文参照标准方法研究了苯类化学品对两种典型海洋浮游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采用概率单位法处理数据得出六种化学品对小球藻的毒性顺序为:氯苯硝基苯甲苯苯胺苯酚苯,96hEC_(50)值分别为:18.01、22.25、44.85、47.64、83.00、110.00mg/L;对卤虫的毒性作用顺序为:苯胺硝基苯氯苯甲苯苯酚苯,相应的48hLC_(50)值分别为:0.73、13.11、14.72、20.02、23.26、40.22mg/L。并建立了剂量—效应关系、抑制率—时间关系。 模拟突发性污染事故中化学品对卤虫短时间的急性毒性效应,得出苯胺虽然对卤虫的急性毒性最强,但是毒性作用至少在6h后才能表现出来。 在单一化学品毒性研究的基础上按等毒性进行了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品的联合毒性研究,所研究的六种化学品以两种、三种、四种混和,采用毒性加强指数法、毒性单元法、相加指数方法进行评价,得出化学品的联合作用形式主要为相加作用。 探讨了六种化学品对小球藻的致毒机理,发现氯苯对小球藻的叶绿素a含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最严重,并且在化学品的胁迫作用下产生大量的脱镁叶绿素a,影响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 最后试从化学品的角度分析致毒机理,探讨了化学品的结构参数与小球藻的毒性数据之间的关系,经过回归分析,得到如下方程:log1/EC_(50)=0.259logK_(ow)+0.0655α-0.702(n=6,R~2=0.888,P=0.0380.05)。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X55
本文编号:2633186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X55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继伟;杨志峰;汤军健;陈楚汉;;基于环境风险的海洋生态补偿标准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0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在平;氯苯、间甲酚和城市污水斑马鱼胚胎和仔鱼生态毒性效应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计涛;油污染对发光细菌和卤虫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3 王爽;沱江沉积物—水界面苯、甲苯和硝基苯的环境污染化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4 姜北;苯系物(BTEX)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毒理学的初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331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3318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