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大连凌水湾海域环境容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7 18:31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沿海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区和城镇带建设逐步向海岸带迁移。新建填海工程作为综合开发利用海湾的一种方式,能有效地缓解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在沿海经济带建设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填海造地工程在开拓发展新空间的同时,也永久性地改变了海湾的自然属性,致使近岸海湾的功能遭到严重破坏。某些大型海洋填海工程的建设还会导致海湾面积缩小,阻碍海湾的水体交换,从而影响局部海域的纳污能力。在原有海域污染源正常排污的情况下也可能造成海洋环境质量的下降,长期以往海洋生态环境将受到损坏,甚至达到积重难返、难以弭患的程度。 本论文以凌水湾海域为研究范围,以新建填海工程前后水质和潮流的实际调查资料为基础,旨在对凌水湾主要的化学污染要素(N、P和COD)的环境容量变化进行初探,为避免污染进一步加重提供科学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针对凌水湾水域填海工程前后水质监测结果选用了灰色系统理论进行综合评价。分析评价结果可知,在未填海前该海湾水交换能力强,水质状况良好;而在填海工程之后,海湾被改造形成“喇叭型”海湾,水动力交换能力减弱,水质质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2)分别筛选此湾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COD作为研究物质,利用箱式模型对3种污染物的存在环境容量进行估算,3种污染物在海湾的停留时间较填海前分别延长了2.45倍、2.70倍和5.64倍。由于海湾面积缩小了56%,海湾纳潮量减小,其环境容量明显减小。 (3)结合二维潮波运动方程和污染物扩散方程,控制湾口断面水质质量满足标准要求,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环境容量。验证了箱式模型的估算结果。由计算结果可知,此海域潮流性质属于不正规半日潮,潮流的运动形式由原来的沿岸往复流改变为现在的旋转流,导致了海湾水体交换率下降。 综上所述,凌水湾填海工程的建成使原海湾的使用功能受到削弱,本文对海域环境容量的研究,为遏制环境污染的蔓延,制定海域污染的防治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55;X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继东;侯晓军;;灰色关联分析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工程;1993年03期

2 张永良;水环境容量基本概念的发展[J];环境科学研究;1992年03期

3 李适宇,李耀初,陈炳禄,吴群河;分区达标控制法求解海域环境容量[J];环境科学;1999年04期

4 张继民;刘霜;马文斋;;浅析我国区域建设用海亟需实施战略环评[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年01期

5 吴涛;赵新生;张彦彦;;围填海造地工程施工对海洋水环境的影响研究——以连云港连云新城围填海项目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年05期

6 李孟国;海岸工程中实用三维流场数学模型研究[J];海洋通报;1995年06期

7 夏华永;林迪洋;钮智旺;;湛江湾填海工程对海床冲淤的影响预测[J];海洋通报;2007年01期

8 吕咸青,方国洪;渤海开边界潮汐的伴随法反演[J];海洋与湖沼;2002年02期

9 匡国瑞;海湾水交换的研究—海水交换率的计算方法[J];海洋环境科学;1986年03期

10 匡国瑞,杨殿荣,喻祖祥,潘若琰,张玉林,方胜民,周德坚;海湾水交换的研究——乳山东湾环境容量初步探讨[J];海洋环境科学;198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静;深圳湾水环境综合评价及环境容量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牛志广;近岸海域水环境容量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詹兴旺;安海湾环境容量及其应用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01年



本文编号:26425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425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f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