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海床蚀积过程实时自动监测技术

发布时间:2020-04-29 01:11
【摘要】:海床侵蚀与淤积监测是海岸带研究与保护的重要内容,关系到海岸工程的稳定、近岸生态平衡、沉积物运移等诸多方面,具有重大经济意义与社会意义。本文是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风暴过程中沉积物再悬浮通量原位监测技术(No.2008AA09Z109)”的资助下开展研究工作,旨在对海床蚀积过程监测技术进行研究,设计开发一套在原位实时自动监测海床侵蚀淤积过程的系统,为海床蚀积过程研究及沉积物运移研究提供支持。 本研究从介绍蚀积监测技术入手,通过总结以往技术的优缺点引出本次研究所开发的海床蚀积实时自动监测系统,就其软硬件特点、数据处理方法等展开介绍,探讨判定海床界面位置的有效方法,并通过一系列试验验证数据处理技术的效果、检验系统的整体工作情况,为下一步监测系统的优化、海床蚀积测量与沉积物运移研究提供支持。 首先,论文介绍了国内外各种海床侵蚀淤积监测技术及与海床蚀积相关的理论背景,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及现场监测的需要,提出应用电阻率探杆作为监测手段的具体思路。 其次,在考虑现场条件和电阻率探杆特点的基础上,本文详细设计介绍了一套可以实现海床蚀积过程实时自动监测的系统。该系统主要由电阻率探杆、采集控制部分、控制舱、GPRS模块、浮漂、太阳能供电装置、GPS、三脚架等部件及相关软件组成,本文对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形式和受力情况进行对比优化,最终确定各项参数等。 再次,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电阻率监测结果的数据处理方法,对比常用的界限值法、曲线拟合法、局部突变点分析方法及小波分析方法的特点,并最终选定以小波分析为主的海床蚀积过程数据处理方案,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软件并完成部分程序编写工作,最大化实现数据的自动处理与分析,提高监测精度和效率。最后,论文主要介绍了在系统设计研发过程中开展的一系列室内外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获取不同沉积物海床在蚀积过程的电阻率变化特征,检验数据处理方法的有效性,测试系统的工作性能,同时获得大量科研数据,为精确获得海床的蚀积信息和沉积物运移研究提供帮助。 本文首次实现了基于电阻率测量的现场海床蚀积过程实时自动监测系统设计与开发,编写数据处理程序并开发配套软件。通过开展室内外试验及对众多试验数据的分析得出,本系统能实时、自动测量海床附近电阻率值,远程传输监测数据,可用于精确判定海床界面位置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本研究丰富了海床蚀积监测技术,为实现现场蚀积过程的长期无人值守监测迈出了关键性一步。本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范围和发展前景。
【图文】:

三脚架,测试设备


原位的三脚架方法[7],如图1-1所示,它是将自容式浊度计、激光粒度仪、流速计等传感器组合在一起固定于三脚架上,然后下放至测量位置海床面上,来获取一段时间内的水动力参数与沉积物参数,对研究区的沉积物蚀积过程建立各种模型,,进行蚀积量计算[8][9]。三脚架法的广泛应用,为沉积物传输理论研究提供许多现场数据,极大地促进了理论的发展。例如美国在Eel River 河口开展的STRATAFORM 项目研究中,使用配备了多种监测仪器的三脚架设备来监测现场海洋沉积物的传输过程[10]。但由于沉积物特性(沉积物类型、生物扰动等)差异、水动力条件复杂,加之监测和分析计算的过程较复杂,计算结果有时候并不能完全反映实际的净侵蚀量,这类基于参

海床,高程测量,可移动


海床蚀积过程实时自动监测技术淤积状况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测定海床界面的床界面高程测量的基本方法。该方法应用水准中并出露于海床面上的标记桩作为参考,人工获得海床界面变化信息[1][12]。后来有学者对这可移动的测量装置,并通过大量点测获取空间仍是基于参考点直接量取海床的相对高程,效率用上有较大的局限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P73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威夷海床下发现巨型热岩区宽度1300公里[J];科技传播;2011年13期

2 常方强;贾永刚;;黄河口埕岛海域海床的波致液化破坏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小罗;;人类首次在地壳最深处发现生命[J];记者观察(下半月);2011年06期

4 程刚;;神秘的加勒比海底城[J];科学大观园;2011年16期

5 管君阳;谷国传;;废黄河口海岸近期侵蚀特征与机理[J];海岸工程;2011年02期

6 陈海飞;徐思朋;郭海燕;;考虑内流和海床作用的柔性立管和钢悬链线立管非线性分析(英文)[J];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2011年02期

7 吴桢;姚炎明;;海岸工程影响下潮间带泥沙冲淤变化计算[J];水运工程;2011年07期

8 王公伯;李广雪;徐继尚;;近海人工岛稳定评价方法体系的研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1年04期

9 张其一;王青华;栾茂田;;水平荷载情况下深海吸力锚稳定性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峰;段梦兰;王德国;胡知辉;何同;任自在;;春晓气田群海底管线冲刷机理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2011年

2 李小均;高福平;鄢文杰;吴应湘;;波浪作用下海床土体的孔隙水压累积响应[A];2009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3 高福平;;有限厚度非均质海床对非线性波浪响应的有限元模拟[A];2003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潘昀;程永舟;汪文诚;李青峰;;破碎波作用下斜坡海床床面变化实验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2011年

5 白兴兰;黄维平;;海床土刚度对钢悬链线立管触地点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0年

6 闫术明;高福平;吴应湘;杨兵;高磊岩;;海底管道沉降特性的数值模拟分析[A];2006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李青峰;程永舟;汪文诚;潘昀;;破碎波作用下沙质海床的孔隙水压力变化梯度[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2011年

8 程义吉;;黄河口入海河道停水后海岸演变[A];中国水利学会围涂开发专委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琮;崔维成;;Hydroelastic Analysis of a Flexible Floating Body for the Variation of Incident Wave[A];2007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王建国;M.R.Karim;;波浪作用下海床瞬态液化的无单元法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学军;“海床族”成出国市场新军[N];北京人才市场报;2011年

2 记者 甘丰录;半潜平台深水作业成为可能[N];中国船舶报;2008年

3 王疆戈;曹军;管道公司完成“海底第一穿”[N];中国石化报;2003年

4 英国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部主任 阿兰·史蒂文森;让海底海床地图发挥更大作用[N];青岛日报;2009年

5 唐宁;北极一海床或为小行星撞击遗迹美挪科学家将乘气垫船联手研究[N];中国海洋报;2009年

6 刘玉红;人工浮动海床促海洋钻探变深为浅[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7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王俊鸣;走进大海深处[N];科技日报;2005年

8 郑洁;英国要在南极争主权抢石油[N];东方早报;2007年

9 ;粒状高炉渣回收利用新方法[N];世界金属导报;2002年

10 伊能;聚焦世界首座大型海上风电场[N];中国电力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华蕾娜;波浪-结构物-海床耦合系统动力学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2 张小玲;地震作用下海底管线及周围海床动力响应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王栋;波浪作用下海床动力响应与液化的数值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4 周援衡;波浪与抛石防波堤相互作用及其砂质海床动力响应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5 刘立平;墩柱结构及其海床土体在波浪作用下的动态响应[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6 刘占阁;波浪作用下海床累积孔隙水压力响应与液化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韩涛;波浪与海床、结构物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D];天津大学;2005年

8 王忠涛;随机和非线性波浪作用下海床动力响应和液化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常方强;波浪作用下黄河口海底滑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潘冬子;波浪荷载作用下海床及管线的动力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红磊;海床蚀积过程实时自动监测技术[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崔嵩;波流共同作用下海床动力响应[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侯伟;黄河口海床沉积物波致液化破坏及自动监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刘涛;波浪作用下海床稳定性评价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5 曹连伟;波浪作用下海床动力反应的有限元数值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6 张金凤;波浪作用下建筑物地基基础动力响应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7 刘莹;波浪作用下黄河水下三角洲粉质土体海床响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吴桢;海岸工程作用下海床冲淤演变预测与应用[D];浙江大学;2011年

9 唐云;结构-波浪-海床动力相互作用系统的数值模拟[D];天津大学;2004年

10 卢海斌;波浪作用下沙质海床孔隙水压力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440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440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f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