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长江口邻近海域水体及底栖微微型浮游生物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9 02:13
【摘要】: 本论文首先介绍了微微型浮游生物的定义,对聚球藻、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原绿球藻、异养细菌和病毒在水体中的分布概况做了简要归纳,阐述了海洋底栖环境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其次介绍了流式细胞术的发展历程,FACScan型流式细胞仪的主要工作原理,以及水样中微微型浮游生物、异养细菌和病毒的流式细胞术测定方法。通过实验,探讨了流式细胞术测定沉积物中异养细菌和病毒的方法,并给出了主要的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最后根据2006年6月、8月、10月长江口外缺氧区,2006年11月、2007年2月东海中陆架,2006年12月、2007年8月对海南岛东侧河口海域的调查研究,在认知长江口及毗邻海域微微型浮游生物分布状况的同时,探讨其与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应对复杂环境作出的反应,进一步了解微微型浮游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2006年长江口外缺氧区的调查研究显示,在低氧形成前后,微微型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聚球藻和病毒的丰度明显增加,且病毒的增加量远大于聚球藻,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的丰度则急剧下降,而异养细菌丰度的变化不明显。对长江口外低氧事件发生前后,低氧区微微型浮游生物和水体物理条件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当水体层化明显,水柱中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以及有机质的降解消耗水体溶解氧,为水体低氧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低氧过程中,异养微生物对微食物环的碳能流动贡献较大。 对东海中陆架的调查研究显示,冬季,东海陆架区主要受到黑潮水团的控制,微微型浮游植物的丰度在10~3数量级,异养细菌和病毒丰度在10~5数量级。从初冬到末冬,聚球藻和病毒丰度减小一个数量级,而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原绿球藻和异养细菌的丰度则有所增加。微微型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由聚球藻变为原绿球藻,而微生物碳生产量的主要贡献者始终是异养细菌。水体营养盐浓度及微生物相关性分析显示,磷对微微型浮游生物的限制性较大,营养盐浓度增加伴随着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的下降,而异养微生物可以选择利用无机、有机营养盐。 对海南岛东侧南海海域的调查研究显示,原绿球藻在微微型浮游植物中占绝对优势。异养细菌丰度比病毒丰度大一个数量级,两者数量由沿岸向外海增加。对万泉河、文昌河文教河流域上游至入海口的研究调查显示,受到恶劣天气,如台风的影响等,流域有大量的微生物分布,且从河流上游至河口,微生物丰度逐渐降低。冬夏两季,河流水体中微微型浮游生物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差异,冬季文昌河文教河流域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小于万泉河水域,而异养细菌和病毒的丰度则大于万泉河水域。夏季流域除入海口有一定量的微生物外,流域上游没有检测到微微型浮游植物。 在对长江口、陆架及红树林底栖环境的研究中得知,沉积物含有大量的异养细菌和病毒,异养细菌和病毒丰度均在10~6数量级,对沉积物中有机质的降解利用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将长江口外及东海陆架海区的底栖环境分为四个主要区域:长江冲淡水影响区域、江浙沿岸区域、东海内陆架区域、东海中陆架区域。沉积物中微生物丰度及沉积物含水量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下降。沉积物中异养微生物的丰度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红树林沉积物含水量小于海洋沉积物,与其特殊生境有关,同时异养细菌和病毒呈负相关,而陆架沉积物中异养细菌和病毒有明显正相关性。沉积物病毒与异养细菌丰度的比值(VBR)大小可以反映沉积物中营养盐程度的高低,由长江口至台湾海峡附近,VBR随纬度减小呈现下降的趋势,从侧面反映了长江冲淡水的影响范围内,营养物质在输运过程中的滞留、沉降效果。
【图文】:

概念图,海洋,微型浮游生物,海洋初级生产力


1.1海洋食物网简要概念图(根据宁修仁,1997;Pomeroyetal.,2007修改)l.1SimPIi行edeoneePtiondiagramoftheoeean’5foodweb(modi月edffom宁97;Pomeroyetal.,2007)2微微型浮游生物的检测技术海洋微微型浮游生物的研究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末,粒径谱的划分使识到海洋中微微型浮游生物微型浮游生物在海洋初级生产力和全球碳

侵染,病毒,底栖,底栖生物


病毒对微生物的侵染(根据Fuh「man,,999;Suttle,2005修改)2Viruseseaninfectmieroorganisms(modi行edfromFuhrman,1999;Suttle,2海洋底栖环境1890年,,德国的Haeekel首先提出,’底栖生物”(benthos)这一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Q178.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瑜;黄良民;;海洋微型和微微型浮游生物的区域分布与影响因素[J];生态科学;2008年03期

2 马英,焦念志;聚球藻(Synechococcus)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J];自然科学进展;2004年09期

3 刘镇盛;用选择抑制剂技术评价近岸表层水中异养微型浮游生物对聚球藻的摄食压力[J];东海海洋;1990年03期

4 郭祥学,陈正佳,但春涛,施定基,茹炳根;聚球藻类金属硫蛋白的纯化及部分性质的研究[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97年06期

5 吴天福,刘永定,宋立荣;聚球藻Synechococcus sp.PCC7942高CO_2需求突变株的筛选及其超微结构观察(英文)[J];植物学报;2000年02期

6 张茜;臧晓南;张学成;赵炳然;袁定阳;唐俐;;聚球藻hox1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S1期

7 单莹,管汀鹭,王淑芝,路荣昭;聚球藻(Synechococcus leopoliensis625)藻胆体-类囊体膜光化学活性和亚显微结构的研究[J];植物学通报;1993年01期

8 周赞虎;张海艳;刘仁海;章军;周可夫;徐虹;;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改良及在聚球藻中表达[J];微生物学报;2006年01期

9 潘洛安;张利华;张经;;不同固定剂及保存时间对微微型浮游生物样品测定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06年04期

10 李爱民;王学东;杨英利;杨劭;;3种淡水藻类对三唑磷的富集行为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施定基;段睿;张們們;童艳;邓元告;宋东辉;;人肿瘤坏死因子-α在聚球藻7002中的表达[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宋东辉;郭志丽;张春莉;侯李君;童艳;施定基;;WSSV-VP28在聚球藻7942种的表达[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王晓燕;施定基;贾晓会;田琪琳;黄希文;徐仰仓;何培民;;聚球藻kaiA基因突变种的构建及对其含油率的影响[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贾晓会;施定基;冉凌飞;王军成;C.Johnson;杜桂森;;聚球藻7942中生物钟基因kaiC的克隆和敲除[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5 贾晓会;C.Johnson;施定基;寇泓;杜桂森;;敲除生物钟基因kaiC对聚球藻受化感抑制的影响[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6 宋东辉;刘洁;陈翠丽;施定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聚球藻7002中的表达及其光合放氧活性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侯李君;施定基;王学魁;;聚球藻PEPC基因的正反向表达对脂类合成的调控[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8 邓元告;侯李君;邓丽珍;施定基;;高效表达对虾白斑病毒VP28基因聚球藻的构建[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施定基;冉凌飞;王军成;贾晓会;CJohnson;邓元告;;聚球藻7942生物钟基因KaiA的克隆与敲除载体的构建[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10 施定基;王军成;冉凌飞;贾晓会;CJohnson;徐仲;;聚球藻7942生物钟基因KaiB的克隆与敲除载体的构建[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张巍巍;嗜热细菌或可解开高等生物早期进化谜团[N];科技日报;2010年

2 徐海 邱大俊;珠江口浮游生态研究引起国际关注[N];中国海洋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燕辉;中国典型海域超微型生物生态学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0年

2 李云;不同时间尺度长江口及毗邻海域浮游生物群落变化过程的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陆志强;海洋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对大气CO_2浓度增加的生理响应[D];厦门大学;2006年

4 晁敏;应用流式细胞计研究超微型浮游植物在中国东、黄海典型水域的分布[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方涛;光照和N、P营养盐的共同作用对长江口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晓雯;蓝藻信号转导系统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及重要基因功能的验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7 张瑶;海洋典型功能细菌群的生态过程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8 魏建伟;西菲律宾海有机悬浮颗粒分布变化及其光衰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9 赵苑;黄海和东海微微型浮游生物分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唐蜻;集胞藻PCC6803 RNA结合蛋白基因rbp3在寒冷适应中的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倩;长江口邻近海域水体及底栖微微型浮游生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汪晶;转hTNF-α基因聚球藻7002的培养与光合作用[D];北京化工大学;2003年

3 李爱民;藻类对三唑磷的富集与降解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江雪娇;北黄海微微型浮游植物的丰度及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分子多样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宋洪军;南黄海夏冬两季超微型浮游植物初步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7年

6 余立华;秋季长江口不同辐照和氮、磷浓度水平下浮游植物营养盐吸收动力学及生长变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潘洛安;东海陆架及南海北部锋区微生物群落结构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鲍华燕;两种蓝藻真核型Ser/Thr激酶基因功能的初步验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9 高淑彬;人CuZn-SOD突变基因在聚球藻中的高效表达及活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 郑宇;五种微藻中性脂与脂肪酸组成及同位素组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441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441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6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