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海水中分散油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9 18:44
【摘要】: 油类污染物作为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物之一。海洋沉积物是油类污染物在海洋环境中的主要去除途径,研究油类污染物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对我国的海洋科学和环境科学研究都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膨胀石墨是近年来备受青睐的吸油材料,其特有的孔隙结构和在液相吸附中具有的亲油疏水特点,使得该材料具有优良的吸油性能,同时还具有廉价、方便、快捷的优点,是一种目前很有发展前途的清除水体油污染的环保材料。 本论文通过实验室模拟,以3.5%的NaCl溶液为介质,以重油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在胶州湾沉积物和膨胀石墨上的吸附速率和热力学参数,并就环境因素包括温度(283K、288K、293K、298K),pH(6、7、8)和NaCl溶液浓度(1.77%、2.33%、3.5%)对吸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本论文初步得到如下结论: 1)动力学研究表明沉积物、膨胀石墨对重油的吸附动力学符合Lagergren准二级吸附速率方程; 2)吸附等温线拟合结果表明沉积物对重油的吸附等温线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等温式;膨胀石墨对重油的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吸附等温式、Freundlich等温式以及多层吸附的三参数方程进行拟合; 3)热力学研究表明沉积物、膨胀石墨对重油的吸附热力学函数为ΔH00,ΔG00,ΔS00; 4)环境因素研究表明沉积物对重油的吸附量随着含油介质离子强度的增加、pH值的减小和温度的降低而增加;膨胀石墨对重油的吸附量随着温度和介质离子强度的降低而升高,中性条件下的吸附量高于弱酸性和弱碱性条件。
【图文】:
流入海洋,其中海上采油平台的溢油及操作排污油估计每年至少达到万吨;海运事故溢油量每年约为 41 万吨,海上运输中作业和事故排入海的石油总量估计每年 100-260 万吨。到上个世纪末,每年发生在我国海域大规模的船舶溢油事故 20 多起,小规模的溢油事件 500 多起;我国海域有 25个海上油气田,入海油量近 1000 吨;我国具有漫长的海岸线,约有 2多处向海洋排放石油的沿海污染源,每年入海量 10 万吨以上。石油泄漏致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被列为全球最主要污染源之一。虽然随着环保意的加强,海域污染蔓延形势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海洋环境质量目前仍在恶化尤其是意外溢油事故的经常发生,加剧了海洋水体的恶化。1.1.2 水中油类污染物存在的状态
主要通过对吸附剂上吸附质在各种温度条件下吸附量的研究,,得到各种热力学数据。吸附剂与流体相平衡时,它的吸附量 Q 可表示为 Q=f(T,C),其中 T 表示温度,C 表示浓度。当固定温度或浓度时,平衡吸附量就是浓度或温度的单值函数。若 T 维持不变,即为吸附等温线。吸附等温线是描述吸附过程最常用的基础数据。测出吸附等温线,即可以了解吸附剂的静态吸附机理,是设计吸附过程的重要条件。描述水环境中污染物吸附的等温线模型常用的有 Henry 型、Freundlich 型、Langmuir 型[16]如下图 1-2: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P734
本文编号:2644882
【图文】:
流入海洋,其中海上采油平台的溢油及操作排污油估计每年至少达到万吨;海运事故溢油量每年约为 41 万吨,海上运输中作业和事故排入海的石油总量估计每年 100-260 万吨。到上个世纪末,每年发生在我国海域大规模的船舶溢油事故 20 多起,小规模的溢油事件 500 多起;我国海域有 25个海上油气田,入海油量近 1000 吨;我国具有漫长的海岸线,约有 2多处向海洋排放石油的沿海污染源,每年入海量 10 万吨以上。石油泄漏致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被列为全球最主要污染源之一。虽然随着环保意的加强,海域污染蔓延形势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海洋环境质量目前仍在恶化尤其是意外溢油事故的经常发生,加剧了海洋水体的恶化。1.1.2 水中油类污染物存在的状态
主要通过对吸附剂上吸附质在各种温度条件下吸附量的研究,,得到各种热力学数据。吸附剂与流体相平衡时,它的吸附量 Q 可表示为 Q=f(T,C),其中 T 表示温度,C 表示浓度。当固定温度或浓度时,平衡吸附量就是浓度或温度的单值函数。若 T 维持不变,即为吸附等温线。吸附等温线是描述吸附过程最常用的基础数据。测出吸附等温线,即可以了解吸附剂的静态吸附机理,是设计吸附过程的重要条件。描述水环境中污染物吸附的等温线模型常用的有 Henry 型、Freundlich 型、Langmuir 型[16]如下图 1-2: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P7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仁光,乔小晶;纳米复合材料——可膨胀石墨的合成及应用[J];材料导报;2003年S1期
2 陈建秋;中国近海石油污染现状、影响和防治[J];节能与环保;2002年03期
3 谢国红;高扬帆;程杰;郭恒;陈锡岭;;土壤吸附乙草胺的热力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4 史红星,黄廷林;黄土地区土壤对石油类污染物吸附特性的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2年03期
5 连锦明,童庆松,郑曦,胡光辉;电解氧化法制备膨胀石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6 李冀辉,刘淑芬;膨胀石墨孔结构及其吸附性能研究[J];非金属矿;2004年04期
7 文湘华,杜青,李莉莉,汤鸿霄;天然水体沉积物的表面特征[J];环境化学;1996年02期
8 赵学坤,杨桂朋,高先池;久效磷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J];环境化学;2002年05期
9 王宏,田康,叶常明,林杰;粘性疏水物质——油在河口沉积悬浮物上的吸附特征初探[J];环境科学;1989年03期
10 陶永华,殷明;水中油类污染物生物处理技术方法概述[J];海军医学杂志;200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夏文香;海水—沙滩界面石油污染与净化过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玉慧;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海洋沉积物上吸附行为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448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4488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