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近岸海区全新世楔形泥质沉积体识别及形态分析
【图文】:
图 0-1 黄海冰后期海侵历史[4, 9, 10]Liu et al.[13], Hanebuth et al.[14]and Bard et al.[15]曾利用一个复杂的海平面数据库证明黄海的冰后期海侵类似阶梯状进行:快速海侵事件(80 mm/yr,据Liu et al.[12])穿插于缓慢的海平面上升过程中(2-8 mm/yr,据 Liu et al.[12]])(如图 0-1)。北黄海水深一般不超过 70 m,在末次盛冰期(Last Glacial Maximum:LGM)全部出露地表。至大约 15 ka 左右,海平面到达-100 m 处(以现代海平面为基准),海水开始进入南黄海中部。14.3-14.4 ka 附近,一次快速的海平面上升—冰川融水脉冲 1A(MWP-1A)[8, 14, 15]使得海平面由-95 m 上升至-80 m。至 MWP-1A 结束时,海水已到达北黄海南部边缘。接下来的 2500 年来,海平面缓慢上升(8 mm/yr,据 Liu et al.[12]),并长时间停留在-50 m 至-70 m 处(图2-4)。自 11.6 ka 海平面再次跃升(MWP-1B),导致海水快速西进并开始进入渤海。
图 0-2 泥楔剖面图楔形泥质沉积体,又称泥楔(clinoform,译为大陆边缘存在的有角度的沉积物)是发育在大陆架边缘的一种形态特殊的泥质沉积体。因其整体中间较厚向海和向陆两侧较薄呈楔状,所以多被称之为泥楔,或者泥楔体(如图 0-2)。从层序地层学的角度来看,泥质楔的整体形态是一个中间较厚两侧逐渐减薄的楔形体,这个楔形体的最大特征就是随着水深的变化逐渐加厚,在达到最大厚度之后开始减薄,随之消失。泥质楔的沉积序列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一个或者几个高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以及海侵体系域。正是因为低位体系域的存在,泥质楔可以从逐渐加厚的形态转变到减薄,同时,大量存在的高位体系域决定了泥质楔的整体形态和走势。由于泥质楔的形成需要大量的物源输入,所以往往形成于输沙量较大的河流入海口附近,如长江,黄河,亚马孙河等河流入海口附近都有大规模泥质楔分布。但是,由于不同河流注入海洋之后,沉积物会随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736.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宗山,徐伯昌,金梅兵,邹娥梅,李繁华;渤海、黄海强温跃层数值预报模式[J];黄渤海海洋;1996年03期
2 秦蕴珊,李凡,徐善民,J.Milliman,R.Limeburner;南黄海海水中悬浮体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1989年02期
3 申顺喜,陈丽蓉,高良,李安春;南黄海冷涡沉积和通道沉积的发现[J];海洋与湖沼;1993年06期
4 程鹏,高抒;北黄海西部海底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和净输运趋势[J];海洋与湖沼;2000年06期
5 赵保仁;渤、黄海及东海北部强温跃层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的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9年04期
6 薛春汀,周永青,朱雄华;晚更新世末至公元前7世纪的黄河流向和黄河三角洲[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4年01期
7 苏育嵩,苏洁;渤、黄海夏季低温带及其形成机制初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6年01期
8 侯伯刚,杨池银,武站国,吴伯福;地震属性及其在储层预测中的影响因素[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4年05期
9 洪余刚,陈景山,成世琦,代宗仰,李凌;瞬时振幅相干法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赵月霞,刘保华,李西双,刘怀山,王揆洋;南黄海中西部晚更新世沉积地层结构及其意义[J];海洋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建国;全新世渤海泥质区的沉积物物质组成特征及其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玲;山东半岛近岸全新世楔形沉积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王淑利;山东半岛东北部近岸海区全新世楔形沉积体沉积作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450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45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