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南黄海西部陆架区底质沉积物沉积特征与物源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09 21:22
【摘要】:本文研究区域位于我国南黄海西部海域,地理坐标为33.5°-36°N,119°-122°E。探讨研究区内沉积物沉积特征和物质来源,对认识陆架区现代沉积动力过程及评价河流对海洋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对研究区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粘土矿物和元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测试与分析,并结合以上各种指标对研究区的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和物源进行了探讨。 利用激光粒度仪对研究区486个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测试。结果表明,按照Folk(1970)分类,区内沉积物类型为砾石、粉砂、砂质粉砂、粉砂质砂和泥,局部海区出现砂、砂质泥,其中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为区内分布最广泛的沉积物类型。研究区沉积环境及沉积物物源是控制研究海区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的主要因素。 对研究区48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化学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许多元素在表生地球化学环境中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行为,基本上都遵循“元素粒度控制规律”。主要元素Al、Ti、Fe、Mg与大多数元素相关性高,说明其物质来源具有统一性。在微量元素中,Li、V、Cr、Co、Ni、Zn元素之间表现出明显的线性关系,说明它们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行为。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上,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明显右倾,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反映出沉积物中等程度的Eu负异常。北美页岩和上陆壳配分曲线均近于平坦,在曲线上未见明显的Eu异常,Ce异常也不明显。 在研究区选取了48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利用X射线衍射仪进行了粘土矿物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的粘土矿物组合类型主要为伊利石-蒙皂石-绿泥石-高岭石,组合类型与黄河粘土矿物组合类型相同。 利用研究区几个典型的柱状样,对研究区的浅表层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海州湾外的钙质结核砾石形成于晚更新世,在全新世海侵时期被侵蚀而裸露于海底,后期因水动力的改造而混入了新的物质。研究区的粉砂质砂和砂的粒度参数具有滨岸高能带的特征,为全新世初期滨海环境下形成的。1128-1855年黄河从苏北入海,在苏北形成了规模宏大的老黄河水下三角洲,其中一部分覆盖在全新世海侵时期形成的残留砂之上。通过有限的资料分析,本文推断研究区东北部的砂质粉砂为山东半岛水下楔形体的末端沉积体,厚度仅有25Cm左右的砂质粉砂覆盖在全新世初期形成的残留砂之上。 本文最后利用粘土矿物物源指示作用、元素比值、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逐步判别分析、判别函数以及碳酸盐的物源指示作用,对南黄海西部陆架区表层沉积物的物质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南黄海西部陆架区的主要物质来源为黄河输送的物质。一是由黄海沿岸流携带而来的现代黄河物质;二是苏北老黄河口堆积体受侵蚀再搬运而来的物质,这两种物质均与黄河有关。另外研究区东北部和连云港近岸海域物质可能还会受到其近岸侵蚀基岩物质以及邻近海域的侵蚀基岩物质的影响。
【图文】:

中国东部海域,基岩海岸,淤泥质海岸


研究区位于我国南黄海西部海域,地理坐标为33.50一36oN,1190一r22oE,在行政区划分上隶属于山东省和江苏省管辖。北与北黄海相连,南与东海相通,西依山东、江苏二省,东靠朝鲜半岛,是一个典型的陆架浅海(如图1一1所示)。1.2陆上地质概况研究区周边的海岸类型,以山地丘陵基岩海岸和平原淤泥海岸为主。基岩海岸主要分布于山东半岛南岸,海岸蜿蜒曲折,港湾呷角交错,岛屿罗列,是海底砂质沉积物的主要源区之一;平原淤泥海岸主要分布于江苏海岸,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抵长江口北支,全长约 954km,海岸类型除基岩海岸(4%)和砂质海岸(3%)外,93%为粉砂淤泥质海岸,其中堆积型粉砂淤泥质海岸是我国最长的平原淤泥质海岸

分布图,柱状样,站位,表层


境地质调查与评价”工作项目中626个表层样和50个柱状样的外业施工任务,其中表层站位626个,主要使用箱式取样器和抓斗采集,,柱状样50个,使用重力取样器采集。具体站位见图2一1。V3马5.35一0.34:s34.0.33.5.11二5.120_0,20一3.,2,。护12,。S.122.11.122.5.仁图2一1研究区表层样和柱状样站位分布图Fig.2一 1SamPlingmaPforsurfaeeandeoresediments2.2样品分析测试2.2.1粒度分析粒度测试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实验检测中心完成。从486个原始样品中ll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P736.21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温春;南黄海西部陆架冰后期三种典型沉积类型的沉积演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567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567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0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