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西菲律宾海2.36Ma以来古海洋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0 13:42
【摘要】:本论文基于IMAGES XIV MD155-Marco Polo 2航次MD06-3050岩芯(15°57.0943′N, 124°46.7747′E,水深2967 m)的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钙质超微化石特征种属相对丰度等古环境替代指标,讨论了西菲律宾海2.36 Ma以来的古海洋学变化特征。 MD06-3050岩芯浮游有孔虫G.ruber的氧同位素记录与LR04标准氧同位素曲线进行对比,建立了西菲律宾海2.36 Ma以来的年代模式。几个钙质超微化石及有孔虫地层学事件验证了氧同位素年代的可靠性。 应用MD06-3050岩芯和MD06-3047岩芯进行第四纪钙质超微化石地层学研究,识别了7个钙质超微化石地层学事件,分别是Discoaster Brouweri的末现, Calcidiscus macintyrei的末现, Large Gephyrocapsa的初现, Large Gephyrocapsa的末现, Pseudoemiliania lacunosa的末现, Gephyrocapsa Caribbeanica的快速增长,以及Emiliania huxleyi的初现。结果表明钙质超微化石地层学在西菲律宾海区的应用具有可靠性,为西太海区第四纪氧同位素地层学提供了可靠的年代控制点。 在MD06-3050岩芯中发现了澳亚散落区微玻陨石的分布。通过氧同位素地层学校正,得到了天外物体撞击事件发生时间大约在794±2 ka,与其它海区该微玻陨石发生时间具有一致性。 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ruber和次表层种P.obliquiloculata的氧同位素差值显示了2.36Ma以来西菲律宾海温跃层具有长期的变动特征。而颗石藻下透光带种属Florisphaera profunda则用来指示1040 ka以来该海区营养跃层的冰期/间冰期变化特征,且在中布容事件前后呈现相反的变动趋势。温跃层/营养跃层变动的最大特征是MIS13之后,两者呈现不同步。 对浮游有孔虫G.ruber和P.obliquiloculata的氧碳同位素进行滤波分析,其结果显示了中更新过渡时期(MPT)的周期转型特征。根据有孔虫氧碳同位素记录及碳酸盐百分含量等指标,认为MPT大约开始于1.0 Ma。各替代性指标在MPT的记录说明了该时期气候系统发生深刻变化,且该研究进一步表明MPT为一个过渡性的气候时期,而非快速变化的气候事件。另外,δ13C和碳酸盐含量的变化在MPT时期领先于上部水体结构变动。 沉积物中碳酸盐百分含量在冰期高,而在间冰期低。应用浮游有孔虫碳同位素差值作为古生产力替代指标,表明冰期时生产力高而间冰期生产力低。有孔虫碎壳率和大于63μm粗组分指示溶解作用在冰期弱而在间冰期强。因此,认为该海区的碳酸盐变化呈现太平洋型旋回,主要受到溶解作用和生产力的共同控制。 有孔虫次表层水种P.obliquiloculata碳同位素重值现象叠加于冰期-间冰期旋回之上,显示了第四纪以来的长周期性。对比MD06-3050岩芯与其它海区岩芯的δ13C记录,识别了六次重大的全球范围内δ13C重值事件。值得注意的是,这六次δ13C重值事件恰好同碳酸盐含量快速降低以及强烈的溶解条件相对应,推断全球碳库相对应发生了重大改变,且碳库变动可能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
【图文】:

地形图,菲律宾海,地形图,底图


研究区菲律宾海地形图,底图据GEBCO1414

亚洲季风系统,海区,菲律宾海,台风活动


代亚洲季风系统(修改自 Wang et al., 2005),上图为夏季,下海也是全世界热带气旋活动最频繁的海区之一。据 18共 132 年的资料显示,台风出现最多的区域就在冲绳面(孙守勋,腾军, 2003)。其中,7-9 月是台风活动频繁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P736.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淑兰;石学法;杨刚;吴永华;;西菲律宾海780ka以来气候变化的岩石磁学记录:基于地磁场相对强度指示的年龄框架[J];第四纪研究;2007年06期

2 孟庆勇;李安春;李铁刚;赵京涛;蒋富清;周晓静;;西菲律宾海沉积物的岩石磁学性质及其古环境意义[J];自然科学进展;2009年08期

3 石学法,陈丽蓉,马建国,柴之芳;西菲律宾海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J];矿物学报;1996年03期

4 唐领余;试论我国华北地区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气候的孢粉组合特征[J];冰川冻土;1981年03期

5 石学法,陈丽蓉;西菲律宾海晚第四纪沉积地球化学特征[J];海洋与湖沼;1995年02期

6 秦蕴珊,陈丽蓉,石学法;西菲律宾海风成沉积物的研究[J];科学通报;1995年17期

7 景才瑞,刘会平;论中国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8 郭旭东;中国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第四纪气候的变迁[J];地质科学;1974年01期

9 王晶;历史大事件与气候的关系[J];国外科技动态;1996年07期

10 ;ODP第195航次——马里亚纳会聚边缘和西菲律宾海的地震观测[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党皓文;翦知nc;成鑫荣;BASSINOT Franck;;西菲律宾海末次冰期以来的浊流沉积及其古环境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袁道先;程海;R.Lawrence Edwards;Carolyn A.Dykoski;Megan J.Kelly;张美;覃加铭;林玉石;汪永进;吴江滢;Jeffery A.Dorale;安芷生;蔡演军;;亚洲季风在前一个间冰期的转换和时间定位[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3 周慕林;;太行山东麓第四纪冰期——纪念王曰伦教授[A];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7)[C];1984年

4 周慕林;郭永志;;中国第四系与荷兰第四系[A];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C];1981年

5 孙殿卿;吴锡浩;浦庆余;;中国第四纪冰期与第四纪地层关系的探讨[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2)[C];1982年

6 郑卓;;中国南部地区第四纪植被与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二十三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王学印;;贺兰山西麓第四纪冰川遗迹[A];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0)[C];1989年

8 张业成;;对渤海地区第四纪若干问题的讨论[A];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集刊(第11-12号)[C];1994年

9 曹照垣;于清河;;关于湘西、黔东第四纪冰期的划分[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2)[C];1982年

10 李凤林;;黄淮海平原第四纪古气候古地理[A];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9)[C];198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秀萍;菲将南中国海更名“西菲律宾海”[N];国防时报;2011年

2 ;地球可能重入冰期,还怕变暖吗?[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3 钱铮;是什么促使冰期结束?科学家揭秘[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4 本报记者 刘霞;新年·新科学[N];科技日报;2011年

5 群芳 编译;北美陨石坑:气候变化教科书[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6 陈 军;“后天”过后是否雪过天晴?[N];大众科技报;2004年

7 记者 欧阳亮;南海局势持续紧张 中方称和平解决争议[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8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王绍武 副教授朱锦红;古气候留下的痕迹[N];中国气象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周仲全;沙尘暴“写”就的“巨著”[N];辽宁日报;2007年

10 何乱水 黄万堂 马炳祥;兰州积石山冰川漂砾[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晗杰;西菲律宾海2.36Ma以来古海洋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2 魏建伟;西菲律宾海有机悬浮颗粒分布变化及其光衰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3 唐正;西太平洋暖池区中更新世以来古海洋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4 徐建;南海南部第四纪浮游有孔虫群与古气候变化[D];同济大学;2004年

5 田军;南海ODP1143站有孔虫稳定同位素揭示的上新世至更新世气候变化[D];同济大学;2002年

6 周斌;晚新生代以来灵台黄土剖面元素碳记录与气候环境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7 苏怀;兰州东部地区1,240ka以来的河流阶地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8 梅西;南黄海DLC70-3孔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记录与环境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9 付淑清;南海南部晚第四纪以来的古气候古环境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10 周厚云;最近135ka甜水海碳酸盐元素指标变化与湖泊环境演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飞;洛川地区S_4间冰期植被演化与气候变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2 池野;西菲律宾海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沉积物矿物组合特征及其物源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3 陈毅;白令海峡南北两翼海盆晚第四纪沉积对比研究及其古海洋学意义[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2年

4 张荣平;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法重建冰期/间冰期日本海生态环境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曹新光;黄河中游黑峪口—张家湾地区低级河流阶地及典型剖面上覆黄土堆积物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王敏;庐山第四纪冰川与地质遗迹[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

7 吉亚鹏;渭河陇西段早更新世河流阶地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李文宝;远洋沉积物蛋白石含量的湿碱法测定及其古海洋学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9 王智勇;新构造运动对贵州西部岩溶石漠化演化的影响[D];贵州大学;2007年

10 赵悦;苏门答腊海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季风上升流活动记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本文编号:26573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573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b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