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长江口低氧区全新世以来古环境演化及古低氧事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0 18:47
【摘要】:近年来,世界各大河口、海岸带都陆续发现了低氧现象,并有部分低氧海域正朝恶化的趋势发展。低氧现象的产生对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系统等造成许多不利影响。前人调查研究表明,低氧事件在地质历史时期也普遍发育,然而利用有孔虫组合特征反演古低氧事件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长江口低氧区YD-0903孔底栖有孔虫组合特征的分析,结合AMS14C测年、沉积物粒度、地球化学指标等,探讨了研究区全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化、古低氧事件及其形成机制。 通过Q型因子分析,结合底栖有孔虫主要属种百分含量、沉积物粒度、年代地层以及岩性地层等对比分析,认为研究区全新世古环境演变过程主要经历了以下8个阶段:11711~10600a BP,以Ammonia beccarii vars.组合为标志的滨岸环境;10600~8900a BP,以Epistominella naraensis-Ammonia beccarii vars.组合为标志的水深相对较浅的滨岸-浅海过渡环境;8900~8200a BP,以Epistominellanaraensis-Quinqueloculina spp.组合为标志的水深相对较大的滨岸-浅海过渡环境;8200~7200a BP,以Epistominella naraensis-Bolivina spp.组合为标志的低氧富营养的浅海环境;7200~4100a BP,以Epistominella naraensis-Florilus spp.组合为标志的溶解氧偏低的浅海环境;4100~3400a BP,以Quinqueloculina spp.组合为标志的温度和盐度相对较高的浅海环境;3400~2600a BP,以Bolivina spp.组合为标志的低氧富营养的前三角洲-浅海环境;2600~200a BP,以Protelphidiumtuberculatum组合为标志的低温的前三角洲-浅海环境。因200a BP以来部分样品缺失以及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等原因,对于研究区200a BP以来的环境演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将YD-0903孔中代表水温较低的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和代表水温较高的Quinqueloculina spp.两种有孔虫在沉积物中的百分含量随时间变化特征,与同期一系列指标(格陵兰冰芯GRIP和GISP2的δ18O、TSI、董哥洞δ18O、冲绳海槽DGKS9603岩芯δ18O以及DOC082岩芯SST等)比对后发现了5次水温较凉事件,分别出现于11500~10000a BP、8700~7800a BP、6500~5000a BP、3200~2500a BP后期以及1500~500a BP。 将研究区底栖有孔虫种属及组合特征与全球低氧区典型有孔虫组合特征进行对比,确定了长江口低氧区底栖有孔虫组合为Epistominella naraensis(奈良小上口虫)、Bolivina spp.(箭头虫诸种)和Bulimina spp.(小泡虫诸种)。通过对YD-0903孔底栖有孔虫LOFA指标、OFA指标(瓷质壳)、有孔虫丰度、简单分异度和复合分异度等分析后认为,研究区全新世的古低氧现象大约以8600a BP为界,8600a BP以前研究区明显无低氧现象,8600a BP以来出现低氧现象。根据LOFA指标百分含量曲线,8600~3400a BP为次低氧期,到3400a BP研究区低氧程度与现在的状态基本相似,相对持续稳定。根据LOFA指标和OFA指标百分含量,与地球化学指标Cd/Al曲线,YD-0901孔TN曲线,和尚洞和董哥洞δ18O曲线以及红原泥炭δ13C曲线等进行对比分析,将YD-0903孔3400a BP以来的低氧环境划分为9次事件,包括发生于约3300~3200a BP、2700~2100a BP、1800~1400a BP、800~300a BP和100a BP以来的5次比较明显的强低氧事件,以及约3200~3100a BP、2100~1800a BP、1400~1000a BP和300~200a BP的4次比较明显的弱低氧事件。低氧强弱的主要控制因子是长江冲淡水和黑潮的强弱变化,,长江冲淡水强、黑潮弱时,低氧程度增强,反之减弱。近200a BP以来,随着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研究区低氧程度日趋严重。关于研究区最近的事件,由于钻孔顶部部分样品缺失,本文不予讨论。
【图文】:

低氧区,富营养化,世界,低氧


4图 1-1 1850s 以来世界主要富营养化及低氧区域分布图(据 http://www.wri.org/project/eutrophication/ map)说明:黄点表示富营养化区域、红点表示低氧区域、蓝点表示低氧程度得到改善的区域)Fig.1-1 The distribution of major eutrophication and hypoxia areas around the world since 1850s

低氧区,孔位置,长江口


长江口低氧区全新世以来古环境演化及古低氧事件研究江口水深较浅低氧现象存在时间较短。李道季等(2002)通过 1999 年 8 月的调查资料,发现长江河口外发育积达13700 km2,平均厚度达20 m的底层低溶解氧分布区(DO小于2 mg区中心位于东经 122°45′E 和 123°E 之间的北纬 30°50′N 附近(图 1-2)DO 值仅 1 mg/L,与 1981 年中美合作调查结果(Limeburner et al.,1983。此外,在北纬 29°N,东经 122°30′E 附近区域存在一个范围较小的核梅等(2007)指出该区域主要位于东海陆架泥质区-25 m 和-55 m 等深此后,韦钦胜等(2010)通过对 2006 年 7 月长江口东北部海域的大量资料,也发现 122°~123°E,32°~33°N 底部水体的 DO 浓度表现出较为值现象。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7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黎广钊,卞云华,汪品先;北部湾东北部全新世海侵地层及其微体古生物特征[J];热带海洋学报;1988年02期

2 王一曼;渤海湾西北岸全新世海侵问题的初步探讨[J];地理研究;1982年02期

3 蔡克明;胶东半岛全新世海侵初报[J];海洋科学;1980年02期

4 韩有松,孟广兰;胶州湾地区全新世海侵及其海平面变化[J];科学通报;1984年20期

5 严钦尚,洪雪晴;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全新世海侵问题[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7年06期

6 庄振业;李建华;仇士华;冼自强;薄官成;王永吉;;莱州湾东岸的全新世海侵和地层[J];海洋湖沼通报;1987年02期

7 周江;庄振业;王姣姣;马士敏;龙海燕;;莱州湾东岸沿海平原区全新世主要地质事件[J];海洋湖沼通报;2007年02期

8 周江;刘冬雁;庄振业;王祖正;刘利东;;全新世海侵以来山东荣成朝阳港泻湖沉积层与古环境记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9 王为;曾昭璇;吴正;王小铭;黄山;叶春;;广东黄圃镇海蚀遗址的形成年代及古地理环境[J];地理研究;2005年06期

10 李元芳;高善明;安凤桐;;渤海湾西北岸全新世海侵问题[J];海洋湖沼通报;198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卓;黄康有;;华南沿海地区晚第四纪孢粉分析:全新世以来水松急剧消亡的原因探讨[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徐方建;李安春;肖尚斌;万世明;刘建国;张永超;;末次盛冰期以来东海内陆架古环境演化[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3 袁伟;;低氧环境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A];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4 袁伟;金显仕;戴芳群;;低氧环境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A];200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孙玉兵;陈天虎;谢巧勤;;西峰剖面碳酸盐含量的变化及其古气候恢复[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泉;;关于国际植硅体分类命名进展的介绍[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七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孙玉兵;陈天虎;谢巧勤;;西峰黄土剖面碳酸盐变化及其古气候记录意义[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林军;朱建荣;张经;;夏末长江口外海区叶绿素a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殷勇;张宁;;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西洋潮道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沉积环境[A];第十一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吴自银;金翔龙;李家彪;;16万年来长江口至冲绳海槽高分辨率地震层序研究[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本报记者 周仲全;窒息的海洋[N];辽宁日报;2008年

2 记者 张先余;上虞发现大规模第四纪石冰川群踪迹[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操秀英;再续中国黄土古环境研究的辉煌[N];科技日报;2010年

4 记者 刘佳;省制定具有科学价值的古化石名单[N];辽宁日报;2006年

5 ;热烈庆祝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成立[N];中国海洋报;2002年

6 记者 吴晓鹏 通讯员 张建平;庆元发现第四纪冰川运动遗迹[N];浙江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周仲全;往海里撒点铁?[N];辽宁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章彤 特约通讯员 王颖;太湖成因之谜[N];江苏科技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U

本文编号:26577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577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6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