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地球表面最大的碳库,海洋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全球气候变化与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走势。海水中溶解无机碳占海水总碳的85%以上,其变化趋势对海洋碳循环有异常重要的影响,因此,系统研究海水中溶解无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是揭示海洋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基础,海水中溶解无机碳的研究意义重大。 本论文选择典型的陆架边缘海——长江口海域与南黄海海域,分别于 2003 年 5 月2004 年 8 月(长江口枯水与丰水季节)和 2004 年 10 月(南黄海的秋季)进行了海洋碳循环的专项调查研究,获得了包括水文、化学、生物在内的丰富样品和资料。以此为基础,比较系统地对长江口和南黄海海域水体中溶解无机碳的行为及生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这两个海域作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源/汇格局,并首次估算了长江口整个盐度梯度范围的海?气间二氧化碳通量,对这两个典型海域的无机碳化学有了一系列新的认识。 1. 在枯水季节,长江口海域由低盐区大气二氧化碳的强源逐渐过渡到高盐区的弱汇,咸淡水的混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区域碳源汇的格局;二氧化碳源区,浮游植物的丰度低,浮游动物主要是纯河口类群和河口性海洋类群,而汇区,浮游植物的丰度高,浮游动物主要是广盐性海洋类群。长江口丰水季节为大气二氧化碳的净源,溶解无机碳体系基本呈现枯水季节淡水区-混合区的特征。 调查期间,长江口淡水水团和混合水团西部水体混合均匀,属于均匀混合型;其他区域基本属于部分混合型。对水体 pH 值、总碱度(TA)、总二氧化碳(TCO_2)、二氧化碳分压(pCO_2)及 CO_2 体系各分量(HCO_3~(-)、CO_3~(2-)和 CO_(2(T))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表明,长江口区 CO_2体系各参数均表现出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咸淡水的的物理混合作用是 TA、TCO_2和 HCO_3~(-)空间分布特征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而其他几个参数的空间分布,除了不同水团间的物理混合作用的影响,生物活动的影响也很显著。对于大多数参数,影响其随时间变化的主要因素因区域的不同而不同。pCO_2 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由淡水向海水逐渐降低的趋势。长江口淡水和低盐水体具有很高的 pCO_2 值,表层水盐度25的区域为大气CO_2的源。海-气间CO_2交换通量的变化范围为-5.8至531.5 mmol m~(-2) d~(-1_。徐六泾至口门的河口区调查过程中每天向大气中释放的 CO2的量为(7.0 ± 2.8) × 103 tC。 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是能够显著影响水体中溶解无机碳生物因素,因此调查过程中也对它们进行了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丰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总体上沿长江径流入海方向增加;优势种随盐度的变化而变化。浮游植物丰度和 PO43??P 浓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证实了长江口透明度较高的区域,磷是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和颗粒有机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证实了陆源输入是长江口区颗粒有机物的主体。浮游动物生物量的时间变化与潮汐有关,总体上在涨潮和退潮过程中分别呈增加和降低的趋势。
【图文】:
图 2.23 20 号站浮游植物丰度与 PO43 P(a)、DO(b)、pH(c)和 POC(d)之间的关系(2) 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河口水体中的小型、漂浮或具有微弱游动能力的动物,是一类自己不能

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之间的关系(a为大面站数据;b为13号站数据;c为20号站数据)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P736.4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斌;陈建芳;金海燕;李宏亮;刘希真;庄燕培;徐燕青;张海生;;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夏季溶解无机碳体系及其响应机制初探[J];海洋学研究;2011年03期
2 吴以赢;汪福顺;姚臣谌;顾斌;梅航远;;DIC检测装置的研制[J];地球与环境;2011年01期
3 高学鲁;宋金明;李学刚;龙爱民;陈绍勇;;中国近海碳循环研究的主要进展及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海洋科学;2008年03期
4 高学鲁;宋金明;李学刚;李宁;袁华茂;;长江口及杭州湾邻近海域夏季表层海水中的溶解无机碳[J];海洋科学;2008年04期
5 张继红;吴文广;任黎华;韩婷婷;王巍;方建光;;桑沟湾表层水pCO_2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渔业科学进展;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明亮;栉孔扇贝生理活动对近海碳循环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2 张瑞虎;长江口沉积物记录的全新世沉积环境和东亚夏季风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向上;黄河口碳输运过程及其对莱州湾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敏;长江主流碳的时空输运特征及三峡工程对其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殷鹏;黄河口及附近海域碳参数与营养盐调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刘志媛;黄河河口过程中碳的行为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徐雪梅;秋季黄河主流碳的输运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5 谢琳萍;南黄海有机碳的分布、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6 温志超;夏季黄河流域化学风化及无机碳输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
本文编号:
26611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61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