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姚江-宁波平原中全新世海水入侵及古人类活动的快速响应

发布时间:2020-05-13 06:08
【摘要】:海岸带地区占世界2%的陆地面积,承载了10%的世界人口,是当今人类活动最频繁、社会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持续上升,海岸带地区遭受海水入侵和沿岸洪涝极端天气等灾害的频率日益增加,对该地区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严峻挑战。海岸带地区也是新石器古人类社会起源、发展的重要分布区,如长江三角洲南部的姚江-宁波平原,是举世闻名的“河姆渡文化”的核心分布区。由于对海平面波动极其敏感,中全新世以来本地区经历了复杂的陆海相互作用过程,对繁衍生息于该地区的古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在本地区开展古人地关系研究不仅可以了解海岸带环境变化对古人类活动的制约及古人类的主动适应过程,更可为未来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情景下海岸带地区的环境脆弱性和风险防治的紧迫性提供详实证据。本研究选取宁波平原东北部的鱼山遗址(T0410W和YS160孔)、西南部的芦家桥遗址(LJQ孔)和姚江平原东北部的傅家山遗址(FJS孔)发掘区探方和外围钻孔的四个剖面地层,进行岩性、AMS ~(14)C和OSL测年、有机碳氮及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孢粉、炭屑等多指标综合分析,重建各遗址新石器时代古水文、古生态环境变化过程和人类活动历史;结合本区河姆渡文化一期至商周遗址的时空变迁,以及与区域多个遗址地层的空间对比,总结新石器文化演进历程中的区域性海水入侵、极端风暴或水涝灾害事件,并分析其与遗址文化间歇或文化层不连续现象的内在联系,探讨海岸带低地平原自然环境变迁与古人类活动的快速响应。通过上述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鱼山遗址T0410W剖面和YS160孔、傅家山遗址FJS孔和芦家桥遗址LJQ孔的孢粉、有机地球化学元素分析结果均显示,约6300 cal yr BP海相沟鞭藻显著增加,TOC含量骤减,有机质来源以海源贡献为主,反映三处遗址均遭受海水入侵的影响。5800 cal yr BP前后,鱼山和傅家山遗址的孢粉组合中水生植物和淡水藻类丰富,芦家桥遗址海相沟鞭藻持续增加,指示局地水位上升和短暂的海侵,推测为不同地貌环境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响应;约5000 cal yr BP,YS160孔和FJS孔中水生植物和淡水藻类明显减少,可能反映湖泊水体萎缩、水位下降。4500 cal yr BP左右,除芦家桥遗址缺乏直接的年龄约束,鱼山、傅家山遗址的孢粉、有机地球化学元素分析结果和沉积学证据均记录了极端风暴及其后的海侵事件。上述地层记录与研究区其他新石器遗址文化层堆积中普遍叠压的自然淤积层或文化层缺失现象具有良好对应关系,反映6300 cal yr BP、4500 cal yr BP发生两次区域性海侵事件。5800 cal yr BP由极端天气导致的涝灾和短暂海水入侵在区内其他遗址和钻孔也有所反映,但其影响范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四个剖面的孢粉、炭屑、有机碳氮及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还显示,古人类活动与滨海湿地的形成高度同步;海侵发生时,湿地退化、古人类活动迅速减弱,表明河姆渡先民对滨海湿地的高度倚重。(2)约6300 cal yr BP的区域性海侵事件虽然并未导致河姆渡文化的结束,但对应了考古学界所认为的河姆渡文化从早期到晚期的衰变现象。同时,河姆渡文化晚期地层中禾本科花粉(≥38μm)、炭屑(≥100μm)的减少以及木本植物花粉含量的恢复,反映古人类活动强度的减弱。另外,河姆渡文化三至四期遗址分布具有向姚江平原内部及上游迁移的特征,结合5800 cal yr BP事件,推测河姆渡文化晚期研究区水涝灾害频繁、海岸带环境不稳定,因而阻碍稻作生产,限制了古人类社会的发展。(3)约5000 4600 cal yr BP,鱼山遗址YS160孔、傅家山遗址FJS孔的禾本科(≥38μm)、炭屑(≥100μm)均持续减少,指示良渚晚期古人类活动强度减弱。环境方面出现湖泊水域萎缩、水位下降,推测与该时期全球性的持续冷干气候有关。虽然冷干的气候可以解释湖泊萎缩、水位下降,但难以解释古人类活动的减弱,尤其同时期杭州湾北岸的良渚文化极其繁盛,因此这一问题还有待更多自然与人文因素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731.23;P534.63;Q9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厚远;;庙岛群岛古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J];考古;1989年06期

2 杨海波;朱朝义;;“连山洞探秘”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设计[J];湖南教育(D版);2019年12期

3 张振利;李广栋;孙肖;张计东;刘洪章;专少鹏;李先;魏文通;;藏西南仲巴—带古人类活动遗迹的发现与研究[J];贵州地质;2006年01期

4 赵云旺;;大田洼:远古文化的见证[J];共产党员(河北);2018年21期

5 张月书;;狩猎还是食腐:古人类如何获取肉食资源——东谷坨遗址的意义[J];化石;2019年02期

6 李壮伟;;一次有意义的实习[J];化石;1980年02期

7 白然;;辽宁 辽[J];中国工会财会;2012年06期

8 拜永山,王进寿,常革红,索生飞,谈生祥;青藏高原北部祁漫塔格地区发现古人类活动遗迹[J];地质通报;2003年05期

9 晓然;;安徽 皖[J];中国工会财会;2012年12期

10 王健;;略论吴地的古人类活动和原始居民[J];学海;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振利;李广栋;鲁艳明;孙肖;李先;;西藏扎东、穷果、萨嘎、打加错一带古人类活动遗迹的发现与研究[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2 王华;杨琰;张会领;;桂林地区古人类演化及环境变迁研究[A];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华;杨琰;张会领;;桂林地区古人类演化及环境变迁研究[A];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资料集[C];2005年

4 马启忠;;布依族石头文化之我见[A];布依学研究(之七)——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岳升阳;东方广场古人类遗址发现记[N];北京日报;2018年

2 冯丽妃;科学家在沙漠中发现古大湖和古人类活动遗迹[N];中国矿业报;2019年

3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欣瑶;兰大研究团队发现青藏高原最早古人类活动证据[N];甘肃日报;2019年

4 记者 龚正龙;揭示古人类如何应对气候环境[N];河北日报;2019年

5 记者 张蕾;科学家发现中国最早古人类活动的证据[N];光明日报;2018年

6 记者 吴月辉;古人类走出非洲的时间可能更早[N];人民日报;2018年

7 驻陕记者 韩宏;黄土高原212万年前或已有古人类[N];文汇报;2018年

8 记者 高建进;闽西二三万年前有古人类活动[N];光明日报;2004年

9 记者 陈茁;滑县发现史前古人类活动遗存[N];河南日报;2009年

10 华勇;奉节发现古人类活动痕迹[N];中国矿业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唐亮;姚江-宁波平原中全新世海水入侵及古人类活动的快速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2 查理思;仰韶遗址土壤的特征和功能及古环境演变[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文静;仰韶文化遗址区古植被重建及原始农业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本文编号:26615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615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e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