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大型海藻对海水中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能力研究
【图文】:
处理 2 组为 3.70g、3.72g,处理 5 组下降到 3.64g,处理 1、处理 2 和处理 5组鲜重分别下降了 1.66 %、0.95% (P>0.05)和 3.17% (P<0.05);相对于对照组的鲜重(3.98g),,松节藻藻体的鲜重从处理 1 组的 3.97g 下降到处理 5 组的 3.75g,各处理组分别下降了 0.32% (P>0.05)和 5.80% (P<0.05)。结果表明,随着海水中重金属浓度的增加,四种海藻的鲜重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在低浓度组(I 类海水),四种海藻的鲜重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重金属浓度从处理 2 组(II 类海水)增加至处理5 组(IV 类海水的两倍),真江蓠、孔石莼和松节藻三种海藻鲜重均出现了显著性下降(P<0.05),鼠尾藻鲜重仅在 5 组出现了显著性下降(P<0.05)。高浓度组处理时,四种海藻的鲜重为孔石莼>真江蓠≈松节藻>鼠尾藻。
图 1-2 海水重金属浓度对海藻相对生长速率(RGR)的影响Fig.1-2 Effects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seawater on relative growth (RGR) of four seaweeds1.2.2 海藻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1.2.2.1 海藻对重金属 Cu 的富集实验研究了真江蓠、孔石莼、鼠尾藻和松节藻这四种海藻在含有七金属海水中培养 15d 后,海藻体重金属 Cu 含量的变化如图 1-3 所示。随着海水 Cu 浓度的增加,真江蓠体内 Cu 的含量有逐步增加的趋低浓度(0.005mg/L)时,真江蓠藻体内 Cu 含量为 5.90mg/kg,高(0.100mg/L)时 Cu 含量为 23.64mg/kg,两者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 5(P>0.05)和 324.45%(P<0.05),说明随着海水 Cu 浓度的增加,真江蓠对的富集出现逐步增加的趋势。随着海水 Cu 浓度的增加,孔石莼体内 Cu 的含量有逐步增加的趋低浓度(0.005mg/L)培养时,孔石莼藻体内 Cu 含量为 6.35mg/kg,高浓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X55;X1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姗楠;何培民;;我国赤潮频发现象分析与海藻栽培生物修复作用[J];水产学报;2006年04期
2 江志兵;曾江宁;陈全震;廖一波;刘晶晶;郑平;;大型海藻对富营养化海水养殖区的生物修复[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年04期
3 王翔宇;詹冬梅;李美真;徐智广;;大型海藻吸收氮磷营养盐能力的初步研究[J];渔业科学进展;2011年04期
4 邹定辉;夏建荣;;大型海藻的营养盐代谢及其与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的关系[J];生态学杂志;2011年03期
5 杨宇峰,费修绠;大型海藻对富营养化海水养殖区生物修复的研究与展望[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6 郑彩璐;赵卓;王丽娜;;大型海藻对主要营养盐的吸收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21期
7 于志刚,张经,史峰岩,吴超元;一种评价重金属污染对大型海藻毒性效应的新方法[J];海洋与湖沼;1999年02期
8 胡海燕,卢继武,杨红生;大型藻类对海水鱼类养殖水体的生态调控[J];海洋科学;2003年02期
9 胡文佳;杨圣云;朱小明;;海水养殖对海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生物修复[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S1期
10 关春江;卞正和;滕丽平;闫启仑;;水母暴发的生物修复对策[J];海洋环境科学;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美真;王翔宇;;大型海藻种质保存的研究进展[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胡凡光;王志刚;李美真;徐智广;王翔宇;;鼠尾藻池塘栽培生态观察[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丁刚;吴继法;赵艳芳;王飞;李美真;王翔宇;刘玮;;利用地下海水进行鼠尾藻幼苗培育的初步研究[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丁兰平;黄冰心;谢艳齐;;中国大型海藻的多样性[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安鑫龙;李雪梅;;大型海藻对近海环境的生态作用[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6 李大鹏;张玉荣;;大型海藻种质保存原理和方法[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7 罗丹;李晓蕾;袁晓初;刘涛;;我国发展大型海藻碳汇调节产业的条件与政策建议[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海敏;严小军;;大型海藻的免疫防御的研究进展[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左娅;叶长鹏;陈填烽;杨宇峰;;两种大型海藻对亚硒酸钠的生理响应[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杨宇峰;费修绠;Ik Kyo Chung;;大型海藻生物修复技术在中韩养殖海域的应用[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柳悦 通讯员 董波 许洪全;大乙烯“豪饮”海水[N];天津日报;2009年
2 记者孟晓冬 实习生周文扬;海水异常原是浮游生物“作怪”[N];秦皇岛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叶晓楠;海水,能替代淡水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4 早报记者 顾文剑;先储存再淡化 海水也能喝了[N];东方早报;2010年
5 韩哲;“海水入疆”咋整得跟真事似的[N];北京商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王量迪 通讯员 陆素忠 涂金珠 实习生 张迪 王姝莹;宁波近海较清洁海水仅为4.93%[N];宁波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司玉明;“这里的海水真干净!”[N];秦皇岛日报;2011年
8 记者 杨东海 通讯员 刘海生 唐岸莲;“国联”首批海水活鱼直供香港[N];湛江日报;2011年
9 记者 黄X;新研究试图解释:浅层海水停止变暖现象[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10 本报记者 钱卓 通讯员 王刚 宁友鹏;海水污水“变脸”生活用热能[N];青岛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海丽;无居民海岛潮间带大型海藻生态修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2 刘大丽;谷胱甘肽合成相关酶在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中的分子机制及比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3 王仁君;大型海藻对有害赤潮微藻克生效应的实验生态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4 韩婷婷;大型海藻对不同CO_2浓度的光合生理响应及其生态效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5 李丽霞;潮间带大型海藻对UV-B辐射的生理响应及其种间竞争机制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赵自国;三种大型海藻的早期发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苏乔;我国几类大型海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8 谭丽菊;海水中总有机碳自动在线分析仪的研制和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季仲强;近岸海域氮磷污染生态修复与大型海藻生物能源提取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程国玲;矿物油污染土壤的菌根生物修复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利云;几种大型海藻对海水中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能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孙琼花;大型海藻对养殖废水营养盐吸收及海区的生物修复[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3 胡凡光;鼠尾藻池塘栽培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张俊涛;鼠尾藻的生理生态学特性及组织培养技术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沈淑芬;海带的生物修复作用及无性繁殖系的建立[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6 李娟;大型海藻对高度富营养化水体赤潮发生抑制作用的营养盐竞争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周伟男;硇洲岛岩礁带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大型海藻的碳汇作用[D];广东海洋大学;2013年
8 冯美霞;菊花心江蓠对富营养化海水的生物修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程丽巍;三种大型海藻对海水中营养盐供应变化的生理响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10 梁洲瑞;鼠尾藻的有性繁殖及光合生理的初步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680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68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