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系统方式的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5 22:07
【摘要】: 海岸带作为海洋系统与陆地系统相连接、复合、交叉融通的地理地带,既是地球表面最为活跃,现象与过程最为丰富的自然区域,也是资源类别、品种、环境条件最为优越的区域。沿海和流域的高强度开发和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直接影响到海岸带,增加了海岸带地区的压力,从而对人类的环境安全和生存质量构成严重威胁,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因此,海岸带地区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科学管理已成为全球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生态系统方法就是将人类社会和经济的需要纳入生态系统中,协调生态、社会和经济目标,将人类的活动和自然的维护综合起来,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的结构和功能,在此基础上使社会和经济目标得以持续,既实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又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目前,生态系统方式已经成为目前环境资源管理的主流思想。 传统的基于行业部门的海岸带管理不足以应付海岸带出现的诸多问题,全世界已有95个国家在385个地区开展海岸带综合管理。海岸带综合管理虽然作用明显,但是该管理方式缺少技术支撑,过于强调人为因素,存在诸多缺陷。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在海洋管理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已将生态系统方式提升到了国家海洋管理政策的层面,生态系统方式在海洋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效力不断得到认同。正因如此,基于生态系统方式的海岸带综合管理可以说是海岸带管理的最佳选择。 本文结合生态系统管理思想和传统的海岸带管理,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方式的海岸带综合管理(EBICM)模式;对该模式的概念、特征、原则、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了推动基于生态系统方式的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实施,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海岸带综合管理的运行框架,对框架的每一个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另外,本文以海岸带湿地和沿海城市厦门作为研究实例,把上面提到的海岸带综合管理模式进行了具体应用。本文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对基于海洋生态系统方式的海岸带综合管理的背景进行分析。介绍了海岸带基本概念、范围和特点;对管理、环境管理进行了综述,进而论述了EBICM的含义;对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和EBICM的必要性进行了说明;在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其次,介绍与EBICM相关的理论。(1)可持续发展理论: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理论。可以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海岸带的发展和管理正在经历一次重大模式的转变。(2)生态系统管理及生态系统方式:生态系统管理的核心内涵是以一种社会、经济、环境价值平衡的方式来管理自然资源,包括生态学的相互关系、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策结构、价值方面的知识。(3)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海岸带综合管理必须协调海岸带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状态之间的平衡,其管理对象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图文】:
1 海岸带的基本概念“海岸带”顾名思义是沿海地带和海域的一种带状区域。一般包括受陆地影的海洋和受海洋影响的陆地。但是这种解释海岸带的说法显然就范围来说,界的较为模糊。事实上,海岸带的界定有多种。早期的海岸带概念或海岸的概念指沿海的狭窄陆地,其代表是 Johnson D.W 1919 年提出的海岸概念,是指高线之外的陆地部分的海岸。50—80 年代海岸带的通常界定为包括水下和水上部分,如我国 1980—1995 年进行的全国海岸带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中使用的海带用的范围是向上陆地为沿岸 10km,向海达到水深 20m。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地球系统科学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国际地圈—物圈(IGBP)将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单独列为其核心计划之一,在该计将海岸带定义为:海岸带就是这样一种区域,它从近岸平原一直延伸到大陆架缘,反映出陆地—海洋相互作用的地带,尤其是第四纪末期以来曾出没于淹没海岸地带。这一海岸带定义的范围如下图所示(图 1-1)。陆海相互作用计划OICZ)提出的海岸带概念使得海岸带的范围及比过去更加明确且范围也拓宽,使得人们在认识地球系统中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地域单元又进一步,为海岸洋科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基于生态系统方式的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态,,从而形成了各子系统现状的响应。人类的社会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发生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类活动从环境系统中获取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所必须的资源与能量,通过生产、消费等环节又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从而改变资源存量与环境质量,而资源以及各环境要素结构及环境状态的变化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类系统,从而影响人类的福利。如此往复就构成了人类的社会经济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之间的驱动-压力-状态-响应关系。在任何给定的海岸带地区,都存在社会-经济活动及相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间配置问题。现存人类活动的空间配置方式就是人们不同需求的最终反应,需求的对象来自环境实物产出和生态服务功能。当然这种需求是不断变化的,相关经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也将随之发生变化,这样就会给海岸带的资源利用方式产生潜在的压力。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P737.1
本文编号:2680811
【图文】:
1 海岸带的基本概念“海岸带”顾名思义是沿海地带和海域的一种带状区域。一般包括受陆地影的海洋和受海洋影响的陆地。但是这种解释海岸带的说法显然就范围来说,界的较为模糊。事实上,海岸带的界定有多种。早期的海岸带概念或海岸的概念指沿海的狭窄陆地,其代表是 Johnson D.W 1919 年提出的海岸概念,是指高线之外的陆地部分的海岸。50—80 年代海岸带的通常界定为包括水下和水上部分,如我国 1980—1995 年进行的全国海岸带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中使用的海带用的范围是向上陆地为沿岸 10km,向海达到水深 20m。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地球系统科学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国际地圈—物圈(IGBP)将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单独列为其核心计划之一,在该计将海岸带定义为:海岸带就是这样一种区域,它从近岸平原一直延伸到大陆架缘,反映出陆地—海洋相互作用的地带,尤其是第四纪末期以来曾出没于淹没海岸地带。这一海岸带定义的范围如下图所示(图 1-1)。陆海相互作用计划OICZ)提出的海岸带概念使得海岸带的范围及比过去更加明确且范围也拓宽,使得人们在认识地球系统中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地域单元又进一步,为海岸洋科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基于生态系统方式的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态,,从而形成了各子系统现状的响应。人类的社会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发生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类活动从环境系统中获取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所必须的资源与能量,通过生产、消费等环节又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从而改变资源存量与环境质量,而资源以及各环境要素结构及环境状态的变化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类系统,从而影响人类的福利。如此往复就构成了人类的社会经济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之间的驱动-压力-状态-响应关系。在任何给定的海岸带地区,都存在社会-经济活动及相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间配置问题。现存人类活动的空间配置方式就是人们不同需求的最终反应,需求的对象来自环境实物产出和生态服务功能。当然这种需求是不断变化的,相关经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也将随之发生变化,这样就会给海岸带的资源利用方式产生潜在的压力。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P737.1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肖劲奔;海岸带开发利用强度系统及评价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荣欣;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湾综合管理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1年
2 徐冲;论美国海岸带管理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借鉴[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管岑;海岸带生态系统管理法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808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8081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