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的检测(RBI)在海底管道完整性管理中的应用
【图文】:
程安全改进措施外,RBI检测程序可以节约大量成本,防止出现高额的维修费用,有效地预防各种管道事故的发生[0]。图2.1表示了随着检测程度和频率的增加,风险水平的变化曲线。图2.1中上面的曲线代表着应用传统检测程序时的风险。没有检测时,风险水平很高。随着检测活动投入,风险水平急剧下降,当风险降低到一定水平后,检测行为引起的风险水平的降低逐渐趋于平缓。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传统的检测程序,如果过度检测,风险水平甚至可能回升。因为特定条件下,,侵入性检测可能导致管道额外退化,再如检测活动破坏了管道的保护层等。{传统检测程f//序下的风险风险应由了RBI技术下后的风险检测水平--卡图2.1应由了RBI技术降低了风险101RBI技术的实施过程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一如图2.21‘0]所示。通过该过程不但可以持续的改进对管道的检测,并且可以降低海底管道系统?
i喻尔滨l一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例如检测结果)或数据发生变化时,要进行RBI项目的再评价以便重新评价风险管理计划也应当进行相应的调整。RBI另外一个优点是可以识别当前检测技术用方面的缺陷。在有些情况下,检测技术不能充分或者有效降低风险,可以实施险减缓措施。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P75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来向华;潘国富;苟诤慷;傅晓明;;侧扫声纳系统在海底管道检测中应用研究[J];海洋工程;2011年03期
2 余建星;周宝勇;周清基;晋文超;李智博;杨源;;海底管道SSIV设置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3 汪红艳;陈晓贤;林金保;曹静;沙勇;张恩勇;;深水海底管道止屈器设计研究[J];中国造船;2011年S1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海龙;;浅析海底管道的挖沟保护设计方法[A];中国航海科技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2 熊海荣;;海底管道后挖沟分析[A];2009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3 马洪新;江锦;杜颖;童浩;郑秋明;;海底管道更换维修技术及工程实践[A];2009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4 刘志刚;潘晓东;;近岸区域海底管道设计方法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2011年
5 江锦;马洪新;秦立成;;几种典型海底管道修复技术[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2011年
6 冷志;叶宏平;范景涛;高庆立;赵强;;海底管道悬空处理工艺[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3分会场-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谢丽婉;陈国明;李秀美;;海底管道结构完整性数字化管理系统[A];纪念徐秉汉院士船舶与海洋结构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李孟杰;;海底管道检测及其安全评估技术[A];2009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9 罗超;王琮;任翠青;;海底管道整体式止屈器结构设计及数值模拟[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2011年
10 史永晋;;基于惯性导航系统的海底管道轨迹描述技术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蒋万全;西二线香港海底管道项目有序推进[N];中国石油报;2011年
2 通讯员 田奕丰;西二线海底管道项目有序展开[N];石油管道报;2011年
3 记者 赵士振 通讯员 李江辉;胜利自制机器人 首次海底查管道[N];中国石化报;2010年
4 记者 汪亚萍 通讯员 徐江;大港海底管道项目亮点纷呈[N];中国石油报;2009年
5 本报特约记者 齐荣花;牵龙入海“人”[N];石油管道报;2011年
6 邓廷辉;新技术为海底管道装上“眼睛”[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7 通讯员 邓廷辉;“863”新技术为海底管道装上“眼睛”[N];科技日报;2010年
8 记者 朱米福 通讯员 李泽;南堡油田第二条海底管道开工[N];中国石油报;2008年
9 记者 王国文 通讯员 黄敏东;两湾口海底管道附近不得乱抛锚[N];石狮日报;2010年
10 姜俏梅;“能源小国”正在寻找出路[N];科技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羽霄;高温/高压海底管道横向热屈曲机理及控制措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恩勇;海底管道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赵天奉;高温海底管道温度应力计算与屈曲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徐继尚;粘性海床管道冲刷、自埋和安全评估[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陈严飞;海底腐蚀管道破坏机理和极限承载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丁鹏;海底管线安全可靠性及风险评价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7 刘德华;超长距离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工程应用[D];浙江大学;2005年
8 邵剑文;海底管道的健康监测系统与评估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董汝博;多点地震动作用下海底悬跨管道非线性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来向华;海床—管道原位检测及水动力响应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兰杰;海底管道防腐状态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方元;定量风险分析(QRA)及其在海底管道完整性管理方面的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张宝林;海底管道浮拖法施工工艺及其管道铺设受力性能分析[D];长安大学;2010年
4 陈小玲;春晓气田群海底管道稳定性分析[D];浙江大学;2004年
5 何旭;海底管道防腐状态检测的基础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6 高文;浅海海底悬空管道动力响应分析及治理[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7 夏立军;海底管道漏磁检测应用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8 刘清涛;海底悬跨管线动力特性与疲劳破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9 董丽丽;基于灰色模式识别理论的海底管道系统的路由定量风险评估[D];天津大学;2003年
10 李爱国;具有腐蚀缺陷的在役海底管道剩余强度的评估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6809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80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