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基于RS和GIS的辽宁省海岸线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29 21:09
【摘要】:海岸带是重要的生态环境交错带,是与人类生存及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地带,其岸线变化可引起海岸带多种资源与生态过程的改变,不仅会对海岸带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而且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备受世界各国关注,研究海岸线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对于了解海岸带生态环境变化乃至全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辽宁省海岸带以海岸线为发展轴线,地处东北经济区的前沿,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整体开发区域被纳入国家战略,必将加重海岸带受到人为因素的冲击。辽宁省海岸线类型多样,自东向西分布有淤泥质海岸、基岩海岸、沙质海岸,开发程度高,利用类型丰富,因此,进行海岸线变化监测,对今后辽宁沿海经济带乃至环渤海经济区的开发和预测起到基础性尺度和指标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借助RS和GIS技术,对1978年以来辽宁省海岸线时空变化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辽宁省海岸线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行探讨,试图揭示近30年辽宁省海岸线变化与自然生态过程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六个地区的对比分析,综合体现不同因素驱动和影响下海岸线变化空间分异规律,为保护自然海滨岸线及海岸带环境、合理利用岸线资源乃至整个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综合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有: (1)辽宁省海岸线在1978 -2008年近30年时段内发生了复杂变化,演变的整体特征表现为:辽宁省海岸线长度变化呈现出快速缩短、缓慢缩短和稳定变化的规律。从时序变化看,1978-1988年,海岸线快速缩短,1988-2000年,海岸线缓慢缩短阶段,2000-2008年,海岸线稳定变化;从空间上看,大连海岸线长度变化最大;丹东、锦州、盘锦次之。从地貌类型上看,淤泥质岸段海岸线变化最大,基岩海岸次之,砂质岸段海岸线变化不明显。 (2)本文采用灰色关联理论,定量分析了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对海岸线变化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定性分析了海岸类型对海岸线变化的影响。辽宁省海岸线变化是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与海岸带类型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定性因子的海岸类型也影响到海岸线变化:淤泥质海岸受河流水系变迁和河流入海水沙量的变化及海平面上升等复杂自然因素影响;基岩质海岸岸线曲折且曲率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主要受人为因素影响;砂质海岸由沙和砾石组成,目前以旅游开发为主,并在高潮线上修建防浪堤,开发强度较弱,在各因子综合作用下发生小幅变化。
【图文】:

海岸线,类型图,辽宁省


形势大体以杭州湾为界,杭州湾以北,海岸线穿过几个隆起带及沉降带山地港湾海岸与下降的平原海岸交错的格局;杭州湾以南,海岸线基本处,所以具有较一致的特点,海岸类型按海岸的形态和成分来分,主要有平湾海岸及生物海岸3类;按地貌成因类型分,主要有人工海岸、基岩海岸淤泥质海岸、生物海岸5类。据辽宁省海岸带的地貌特征,结合国内外海岸带的分类方案,将辽宁省海泥质海岸、基岩海岸、砂质海岸 3 类。其中,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在鸭绿口、西崴子至小凌河口两个岸段;基岩海岸主要分布在英那河口至登沙至复州湾、小凌河口至葫芦岛三个岸段;砂质海岸主要分布在复州湾至至红石礁两个岸段,辽宁省海岸线类型如图 2.1 所示。

岛屿,辽宁省,鸭绿江口,葫芦岛


究区概况研究区范围宁省地处中国东北地区南部,东北与吉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相北省毗连,东以鸭绿江为界河与朝鲜相望,南濒渤海、黄海。辽宁省大陆92.7km,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 12%。岛屿岸线长 622km,占中国岛屿岸。文研究范围为辽宁省大陆海岸线,东起鸭绿江口,西至绥中万家镇,地理2″N~40°04′55″N,119°45′46″E~124°21′39″E,行政区划上隶属丹东、大连锦州及葫芦岛 6 市管辖,,研究区位置如图 3.1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P748;P208;P23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一大,王汉生,裴浩;基于RS/GIS的森林草原火灾监测辅助决策系统[J];内蒙古气象;1998年01期

2 赵西安,杨俊;可持续发展与我国RS,GIS教育[J];测绘通报;2000年06期

3 赵文吉,张松梅,晋佩东;GIS技术在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J];贵金属地质;2000年03期

4 范泽孟,颉耀文;基于RS与GIS技术的城郊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动态监测分析——以兰州市西固区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5 邹亚荣,张增祥,周全斌,谭文彬;遥感与GIS支持下的中国草地动态变化分析[J];资源科学;2002年06期

6 邹亚荣,赵晓丽,张增祥,周全斌,谭文彬;遥感与GIS支持下的中国草地动态变化分析[J];国土资源遥感;2002年01期

7 孙旭红;;RS、GIS在城市规划监测中的应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8 曹慧;何政伟;陈亮;;云南某县地质灾害与土地利用类型相关性分析[J];测绘科学;2007年02期

9 赵巧红;张敬东;何瑞珍;;GIS与R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6期

10 潘宝玉,王贵祥;3S技术集成及其在地质领域中的应用[J];山东地质;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峰;阮柏林;张鹏林;;集成新型RS和GIS技术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方法研究[A];现代测量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朱小鸽;;珠江口海岸线变化的遥感监测[A];第十三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司徒文贝;王雪毓;李晓玺;陈玲;;RSⅢ型抗消化淀粉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的研究[A];2010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华南地区农产品加工产学研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田蓉;曹春香;徐敏;张颢;赵坚;陈伟;郑盛;;基于RS的三江源湿地碳储量估测研究[A];遥感定量反演算法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5 陈静;张治清;舒沐晖;胡艳;李胜;;基于RS和GIS的重庆市都市区绿地系统研究[A];第十七届中国遥感大会摘要集[C];2010年

6 刘凤莲;林爱文;;基于RS的襄阳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评估[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高俊;田毅;陈建平;;基于RS和GIS的大比例尺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类研究——以北京市宣武区为例[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8 丁忠平;;新型RS—6939S型细纱直板上销使用效果分析[A];“无锡锡海杯”2010年全国推广应用创新型纺织器材提高成纱质量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宋相培;于忠臣;;改进型RS(534,518)编码算法的硬件设计[A];2011年通信与信息技术新进展——第八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冬生;况明生;赵南;苏康传;;基于RS的城市绿地演变及其固碳能力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海南日报记者 单憬岗 侯小健;徒步“丈量”海南岛1823公里海岸线[N];海南日报;2011年

2 西安 罗炯;遥感(RS)在农业上的应用(三)[N];电子报;2009年

3 西安 赵德君;遥感(RS)在农业上的应用(一)[N];电子报;2009年

4 成都 罗炯;遥感(RS)在农业上的应用(完)[N];电子报;2009年

5 西安 赵德君;遥感(RS)在农业上的应用(二)[N];电子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孙长岩;三大问题困住贝壳古堤[N];联合日报;2008年

7 闻扬扬;“海洋一号”:巡天遥看一千河[N];经济日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张小梅 张骅;江淮和悦RS展开夏季攻势[N];中国企业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张宇星;明锐RS 帮你完成激情的迸发和释放[N];国际商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窦勇;基于RS、GIS调查资料的青岛市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2 李锦荣;基于RS和GIS的沙尘暴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张丛;基于RS和GIS的甘南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及其分类经营模式优化[D];兰州大学;2010年

4 曹波;基于RS和GIS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王玲;基于GIS和RS的干旱区绿洲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6 郭碧云;基于RS和GIS的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侯景伟;ACA与RS、GIS耦合的水资源空间优化配置[D];河南大学;2012年

8 娄全胜;基于GIS的广州森林空间格局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9 黄雄伟;基于GIS和RS的城市土地利用时空演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10 董斌;山东黄河流域森林资源空间格局及其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昱;基于RS和GIS的辽宁省海岸线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2 于春兰;RS码译码及其子空间子码维数的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晓庆;流星余迹信道特性及RS码编译码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孙瑞;基于RS的矿山开发监测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夏小梅;基于RS、GIS的山地城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及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6 严长安;基于RS和GIS的江苏省沿海滩涂资源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7 戈锋;基于RS和GIS技术的太湖湖滨带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8 谢卫;基于GIS和RS的战场态势信息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9 施展;一种高速RS码与LDPC级联码编码器设计及硬件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10 张颖;基于程序演化的RS高效求核算法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875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875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b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