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水下感应耦合数据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

发布时间:2020-05-30 11:48
【摘要】:在科学探索海洋活动并收集其水文要素时,必须通过高效可靠的数据传输系统来保证水下数据采集系统和水面观测平台的信息交换。相较于传统的水下数据传输方法,基于感应耦合方式的水下数据传输系统能实现远距离数据传输,系统传输效率高,且节点不受位置限制,便于组网,易于实现多点通信。本课题主要研究水下感应耦合数据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系统传输介质为普通钢缆,无需内置特制传输导线,具有不易弯折、使用成本低廉的优点。课题应用前景广阔,包括海洋水文要素采集,水面舰艇与UUV之间以及各UUV之间的数据传输,具有高效、可靠的特点。论文首先对水下感应耦合数据传输原理进行研究,建立系统等效电路模型,并据此列写传输阻抗矩阵方程。通过多次实验测量和数据分析,论文提出系统的信道阻抗模型,并绘制系统幅频响应曲线,并对信道进行了实际测试,验证了实测结果和理论分析相吻合。其次,根据测试结果,论文提出了采用厄密特级数的CPM信号相位轨迹优化方案,使得发送信号能量更加集中,降低带外干扰,提高了频带利用率,并对CPM信号调制解调进行仿真验证和FPGA实现。最后,论文完成系统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的设计与实现,并利用相关软件分别对各个电路模块和程序模块进行了仿真验证。针对功率放大模块,论文采用新型氮化镓半桥功率级的D类功率放大器作为解决方案,降低了设计复杂度并提高了效率。利用相关仪器设备对系统中各个模块进行了实际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电路优化和程序设计,完成整套系统的搭建与联调,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与可靠性,为进一步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图文】:

示意图,感应耦合,数据发送器,加拿大


τ檬疽馔既缦拢汉K釋缂喈詈洗呕匪釟嫫教ㄎ奕送绔?1.1 感应耦合数据传输系统应用示意图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最早的感应耦合式调制解调器(ICM)系统由 Brown 于 1965 年设计实现。上世纪90 年代后,具有非接触特性的感应耦合数据传输方式被逐渐应用于 ATLAS 锚泊系统中,采用该方式的水下温盐深检测设备在布放过程中无需使用线缆进行防水连接,便能够准确固定在锚泊系统的预设点上,实现在无直接接触方式下的数据传输,采用这种方式可以降低锚泊系统的设计复杂度并简化水下传感器设备的布放过程[9]。在国外,基于感应耦合原理的数据传输系统的成熟产品已经被推出,,且面向市场。现阶段,掌握感应耦合数据传输技术并推出多种不同产品的外国公司主要有两个,美国Sea-Bird 公司和加拿大 RBR 公司。美国 SEA-BIRD 公司的水下感应耦合数据传输设备留有标准接口,用以与海流计、多普勒剖面仪等设备进行连接,并可与遥测感应系统集成到一起,可实现对 100 个以内传输节点的实时数据传输,为用户提供实时、可靠传输的锚泊系统方案。传输节点可以通过机械结构固定在锚泊钢缆的任何位置,并可根据需求灵活改变投放方案[10]。SEA-BIRD 公司的传输系统相较于价格高昂的水声设备,具有效率高、稳定性强和传输距离远的优点,其传输速率可以达到 9600 波特率,最多可以挂有 100 个水下传感节点并对其进行数据采集

感应耦合,数据传输技术,加拿大,有线信道


相关参量的测量并回传测量 钛合金外壳的 SBE37-IM 与 SB耦合系统可以将感应耦合数缆有线信道相比,这种感应速率能达到 4800bps,最多可最大为 1000 米,同样适用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7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开军;杨秋萍;欧阳崇伟;;基于感应耦合的实验室安防机器人非接触充电设计[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02期

2 周礼杲;;宽带高效感应耦合经皮传送功率和数据[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87年05期

3 刘崧;去除水平均匀大地和二层大地视复电阻率谱中感应耦合效应的谱激电反演[J];地球科学;1988年01期

4 Maher I.Boulos,朱清文;感应耦合射频等离子体[J];力学进展;1988年02期

5 王侃;袁学庆;廖颜华;;基于高偏移阈值的补偿感应耦合电能系统传输特性分析[J];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2017年04期

6 邓云;王欣;;新型感应耦合传输式温盐深链[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08年03期

7 沈连金;轴向偶极装置在局部良导体上的感应耦合模型实验[J];物探与化探;1983年02期

8 谢智娟;金学军;;无线感应耦合充电系统仿真与设计[J];电视技术;2013年13期

9 邵毅;李建国;李家顺;张金萍;邓云;;轻型感应耦合数据传输温盐链系统[J];海洋技术;2009年03期

10 王晓莺;;感应耦合等离子方法在部分浸解水系沉积物方面的应用[J];国外地质勘探技术;198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云;;感应耦合传输技术在海洋中的应用[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邵瑞杰;姜兴刚;张德远;;旋转超声感应耦合供电系统补偿设计[A];第16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15年

3 王晓瑞;吴永芳;;水下感应耦合数据传输技术可靠性研究[A];海洋开发与管理第二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8年

4 孙晓艳;李雪春;王友年;;射频感应耦合Ar/Cl_2等离子体特性模拟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等离子体医学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3年

5 孙跃;苏玉刚;戴欣;杜雪飞;;适用于感应耦合电力传输系统的软开关模式功率变换器[A];四川省电工技术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罗辰;李弘;陈志鹏;王慧慧;白小燕;欧阳亮;李斌;耿松;刘秋艳;冯雷;刘万东;;中等气压下凹腔型感应耦合放电机理的实验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刘洋;陈育明;任亚炎;;感应耦合Ar-Hg放电的数值模拟[A];第十六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等离子体医学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3年

8 盛松涛;杜贵平;张波;;感应耦合式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无接触变压器模型[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傅国庆;郭在华;朱成;;雷电电磁脉冲对通信车天线的感应耦合[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3雷电物理、监测预警和防护[C];2011年

10 俞世吉;;感应耦合等离子体源制备硬质类金刚石膜的研究[A];'2001全国荷电粒子源、粒子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鞠兴龙;感应耦合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拓扑与控制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2 杨民生;非接触感应耦合电能传输与控制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3 周雯琪;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的特性与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夏晨阳;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能效特性的分析与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吴昂键;基于低温等离子的甲烷裂解固相产物表征及生物质废油裂解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6 张旭;感应耦合式电能传输系统的理论与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东东;水下感应耦合数据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9年

2 秦潇丛;海洋用感应耦合锚系链海水信道传输特性分析方法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9年

3 张琪;基于感应耦合传输技术的信道分析和实现[D];天津大学;2017年

4 张赛;基于OFDM的海洋用感应耦合链通信系统FPGA设计与实现[D];天津工业大学;2019年

5 柳玉玲;正交多载波感应耦合电能信号同步传输系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

6 张浚坤;感应耦合中频大功率电能传输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7 林鹏;双LCC型感应耦合能量传输系统若干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6年

8 邓云;感应耦合数据传输技术及其在海洋领域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张林;高效率感应耦合无线电源设计与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李文鹏;低气压感应耦合放电器件研究及模型建立[D];复旦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88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880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c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