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南大洋印度扇形区南极绕极流和南极沿岸流的相互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31 11:15
【摘要】: 本文利用数值方法对南大洋印度洋扇形区南极绕极流(ACC) 和南极沿岸流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凯尔盖朗海台区 ACC的非纬向性特征及其季节变化,对其非纬向性的形成机制进行 了理论探讨。 基于OPYC模式,我们建立了一个冰—海耦合的南大洋等密面 模式,,模式中全面考虑了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采用月均的ECMWF 资料作为强迫场,海-气间的热量通量和淡水通量均根据实测的大气 资料计算。模式的计算域包括了整个南大洋,利用变网格技术在所关 心的重点区域进行了网格加密。模拟出的南大洋环流和海冰与已有的 实测结果符合良好。本文计算的德雷克海峡处ACC的流量为145Sv, 较FRAM的结果(200Sv)更加接近实测值(134Sv)。 对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ACC与沿岸流的相互作用可呈现出不 同的方式。在印度洋扇形区,ACC与沿岸流非常接近,由于岸线和 地形的变化在ACC和沿岸流之间形成一系列的涡旋,这里是ACC 与沿岸流直接发生相互作用的地区。这种相互作用与凯尔盖朗海台区 ACC的带状分布和非纬向性特征有关。ACC流经凯尔盖朗海台时, 分别从海台的北部、中部和南部经过,其南部的一个分支贴近南极大 陆沿岸,它与西向的陆坡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印度洋扇形区ACC 与沿岸流相互作用的主要部分。模拟结果显示,凯尔盖朗海台以北的 ACC的变化以年周期为主,海台以南的变化以半年周期为主,其时 间变化规律与这里风应力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理论分析表明,凯尔 盖朗海台区ACC的非纬向性主要是由风应力和海底地形的变化造成 的,它通过该海台时的南北路径的分叉和转向与该海区风应力与水深 之比的旋度的分布相吻合。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0
【分类号】:P73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福祥;王新海;李元斌;牛新年;秦世勇;;库车山前裂缝性砂岩气层裂缝对地层渗透率的贡献率[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6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史久新;乐肯堂;崔秉昊;;南极绕极流的经向输运[A];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青年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海洋湖沼科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刘龙初;王晓松;刘宏博;;扇形区流场自动跟向测试系统[A];2001全国压力计量测试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 张庆华;马艳;曲媛媛;;南极普里兹湾冰间湖成因的动力学解释[A];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7年

4 徐驰;尚晓东;黄瑞新;;全球中尺度涡旋能量生成率/耗散率的估算[A];第八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卢宸华;刘波;桑建兵;王文嘉;;基于冰类材料的纯Ⅰ型裂纹尖端场的研究[A];力学与工程应用(第十三卷)[C];2010年

6 张玉林;王卫东;宋涛;高岩;刘民;;Φ110m柔性索结构摩天轮转盘竖向分瓣单向旋转安装法[A];第二届全国钢结构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东方证券研究所 周凤武;中期上升趋势受到挑战[N];中国证券报;2004年

2 ;E—3预警机:“空中指挥所”[N];人民日报;2003年

3 江滨 李桂东 韩涛;造福人类的青霉素[N];中国医药报;2000年

4 云祥;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有新法[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5 记者 彭德倩;火场逃生:跟住“大部队”,但别跟太紧[N];解放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史久新;南大洋印度扇形区南极绕极流和南极沿岸流的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0年

2 张林林;基于卫星高度计的南极绕极流的流函数空间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3 张晓爽;波浪对海洋上混合层温度变化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马浩;南大洋风应力和淡水通量在全球海—气耦合系统中的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张林;理想弹塑性材料扩展裂纹尖端场高次渐近解[D];清华大学;1993年

6 康亮;自主移动机器人运动规划的若干算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琴;用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研究南极绕极流海面高度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年

2 宋军;浮力对Langmuir环流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3 卢小康;兔、狗和猪胃体部胃壁肌层组织学特征[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4 李宜振;南极绕极波的传播系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5 李晓兵;KDP晶体快速生长装置及生长工艺[D];青岛大学;2007年

6 康建军;南大洋内潮与混合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7 侯迪;银杏提取物化学成分的研究及银杏内生真菌的阶段性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7年

8 吴电礼;发泡板机头参数化设计及CAE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高辉;挤板机头流道参数化设计及流场分析[D];苏州大学;2011年

10 邵秋丽;地形和淡水通量的改变对热盐环流的影响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2年



本文编号:26897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897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4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