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藻细菌H、B抑制东海原甲藻和球形棕囊藻生长的研究
【图文】:
(a)图3.7B细菌的原子力显微镜观察Fig.3.7theAFMimagesofB细菌的长轴向距离如图所示为3林m,B细菌的短轴向距离如图所示为2.4林血主ghtProfile3.074以姐00.00.00.0.002.003.0恤(a)
图3.9B细菌的二联体、四联体及六联体F19.3.9thetriPlet、quadruPlet、sixunitsofB3.1.3流式细胞仪测定溶藻细菌应用流式细胞仪对2株细菌进行了测定,每组均设空白对照。从图3.10、图3.11和图3.12可以看到,未加染色剂的情况下,空白对照、H、B细菌(由于B细菌的浓度较大,菌液比较混浊,进入流式细胞仪之前用无菌水将其稀释10倍)的流式细胞仪的特性图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而且从其他FL一1到FL一10的10个通道的荧光特性谱图也几乎是一样的,都只具有很弱的绿色荧光,这些微弱的荧光是由2216E培养基空白发出的,而H、B细菌本身并不发光,并且两种细菌的粒径很小,和2216E培养基中的物质混在一起无法分辨。由于细菌是一种活体生物,它自身含有DNA和RNA,而2216E培养基是化学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X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卓平;段璐洋;肖群;段舜山;;风浪扰动促进中肋骨条藻和球形棕囊藻增殖的模拟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1年04期
2 陈善文;高坤山;;二氧化碳加富与阳光紫外辐射对球形棕囊藻的耦合效应[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1年04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艳;宋立荣;;一株淡水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2 黄天吾;王艳;王小冬;;中国海区球形棕囊藻游离单细胞与囊体形态的关系[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颜小丹;黄翔鹄;李长玲;;一株溶藻细菌对4种微藻溶解作用的初步研究[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齐雨藻;李秀梅;袁东星;李扬;王艳;陈菊芳;;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及其在中国海域的赤潮[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王艳;齐雨藻;吕颂辉;沈萍萍;陈菊芳;;球形棕囊藻生长的营养需求研究[A];第一届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卢兰兰;刘永定;胡明明;李根保;沈银武;;溶藻细菌及其助溶剂的筛选和应用[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骆灵喜;傅丽仙;陈辉蓉;胡章立;;溶藻细菌VBNC状态转换对铜绿微囊藻溶藻效果的影响[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田晶晶;吕颂辉;;温度和盐度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细胞群体形成的影响[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9 齐雨藻;王艳;沈萍萍;陈菊芳;徐宁;吕颂辉;;球形棕囊藻(Phaeoeystis glolosa)产生DMSP的研究[A];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0 甄毓;米铁柱;于志刚;;运用双特异分子探针技术对球形棕囊藻的检测[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泽春;外海赤潮卷入汕头湾[N];中国渔业报;2007年
2 闻哲;我国近海今年发生赤潮83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3 记者 侯小健;海口近岸海域赤潮发展态势减缓[N];海南日报;2006年
4 记者 王晓樱;海口近岸海域发生赤潮[N];光明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赵建东;外来海洋生物入侵令人担忧[N];中国海洋报;2009年
6 赵建东;外来海洋生物入侵令人忧[N];中国渔业报;2009年
7 马敬环;应高度重视海水淡化过程中产生的海洋环境污染问题[N];人民政协报;2007年
8 马敬环;海水淡化污染问题不容忽视[N];中国海洋报;2007年
9 崔晓健;山东省滨州市发布海洋环境质量“白皮书”[N];中国海洋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孙覆海 通讯员 余波 立勋;黄河口大面积赤潮拉响“警报”[N];工人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小冬;棕囊藻囊体形成及对环境压力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杨晓新;溶藻细菌对球形棕囊藻溶藻机理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3 晏荣军;球形棕囊藻与溶藻细菌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4 史顺玉;溶藻细菌对藻类的生理生态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5 田川;太湖浮游细菌分子生态学及溶藻细菌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裴海燕;海绵固定化微生物除藻系统和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溶藻特征[D];山东大学;2005年
7 彭喜春;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及其生物合成机制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5年
8 母锐敏;溶藻细菌对水华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特性及对微囊藻毒素的降解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徐宁;中国沿海典型赤潮藻的生态位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10 蔡卓平;有机磷农药对海洋微藻的毒物兴奋效应及其机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蔷;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胞外活性物质对球形棕囊藻的溶藻特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2 田晶晶;环境因子对球形棕囊藻细胞群体形成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0年
3 李文娟;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陈园;尿素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1年
5 于晶;溶藻细菌H、B抑制东海原甲藻和球形棕囊藻生长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6 李松涛;有机改性蒙脱土去除球形棕囊藻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王媛媛;二株海洋溶藻细菌的分离及其溶藻特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丽丽;溶藻细菌L7溶藻活性物质的发酵生产与提纯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许丽娜;两株海洋真核藻溶藻细菌的分离及其溶藻特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涵之;溶藻细菌L7与水华鱼腥工藻的相互作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007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00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