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洋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467;P734
【图文】:
副热带锋(Subtropical邋Front,STF))以南的海域,国际水文地理组织(Intematio逡逑nal邋Hydrographic邋Organization,IHO)则将其定义为60°S以南的海域。本文中使逡逑用的南大洋的边界为SST梯度大于1.5X10-2邋fknT1的最南端区域(图2.1),该逡逑区域的特征是有较强的上升流和涡流混合(Dong邋et邋al.,2006)。图2.1中太平洋逡逑扇区的范围为146.78°E ̄67.27°W,大西洋扇区为67.27°W ̄20.00°E,印度洋扇区逡逑为20.00°E ̄146.78°E。在目前南大洋的研宄中大多选择该区域为南大洋的边界(W逡逑u邋and邋Hou,2017)。南大洋的总面积为邋3.7Xl07km2。逡逑13逡逑
TgC、ll3TgC、102TgC、77.8TgC;邋1?6月,南大洋的值呈下降的趋势,到6逡逑月达到最低值,为0.004TgC;邋6月过后,NPP又^u始缓慢增加,直到达到每年最逡逑高值。图3.2为每月NPP的空间分布情况,南大洋内白色区域是由于海冰覆盖或逡逑极夜导致数据缺失的区域,在无光条件下海域中的浮游植物不参与光合作用,生逡逑产力可以忽略不计(MooreandAbbott,2000)。二月之后,无光区边界开始向北移逡逑动,到六月份达到最北的边界后又开始向南移动,同时海冰开始融化。八月到1-逡逑月海冰边缘海域NPP处于较低的值,只有极锋区NPP开始显著上升。十-月,逡逑罗斯海和别林斯高晋海冰架前缘海域先开始出现水平现象。丨?二月和一月,各大逡逑17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朦;;探索南大洋的食物网[J];人与生物圈;2017年Z1期
2 李铁刚;王家凯;;南大洋与二氧化碳的“源”和“汇”[J];人与生物圈;2017年Z1期
3 先义杰;;南大洋观测系统[J];人与生物圈;2017年Z1期
4 杨娟;;南大洋海洋成员新发现[J];海洋世界;2010年01期
5 张坤诚;富饶的南大洋[J];海洋科学;1982年05期
6 张兆瑛;;深海水文仪南大洋考察纪实[J];海洋技术;1985年03期
7 刘士;;环绕南极大陆的水域:南大洋[J];海洋世界;1997年07期
8 陈立奇;汪建君;詹力扬;祁第;张麋鸣;高众勇;赵淑惠;颜金培;张远辉;林奇;许苏清;李伟;矫立萍;孙恒;张介霞;林红梅;孙霞;秦修远;陈魁;;中国南大洋海洋大气化学研究进展[J];极地研究;2018年03期
9 欣;首次南大洋考察成果通过评审[J];东海海洋;1987年03期
10 胡德良;Bronwyn Herbert;;南大洋变暖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夏英杰;倪四道;;地震仪上记录的南大洋涌浪[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4: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的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研究论文集[C];2014年
2 张胜茂;;南大洋磷虾捕捞海域海况数据制图与分析[A];2012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朱根海;刘子琳;于培松;陈立红;金矛;;南大洋浮游植物与营养盐相关性的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4 马浩;王召民;史久新;;南大洋物理过程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A];S15 冰冻圈与极地气象[C];2012年
5 朱国平;;气候变化对南极磷虾资源影响的研究进展[A];2014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廖洋 梁纯生;南大洋深层混合维持机制有新解[N];科学时报;2011年
2 主持人 本报记者 朱_g;开展南大洋研究的科学和现实意义[N];中国海洋报;2018年
3 崔静;我国首次在南大洋布放潜标系统[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4 记者 张建松;中美联手探南大洋[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5 林岳夫;中美探讨在南大洋辐散带进行施铁肥实验[N];中国海洋报;2007年
6 本报驻内罗毕记者 曹俊;南大洋保护区提案无果而终[N];中国环境报;2012年
7 特派记者 崔鲸涛;全面启动该地区南大洋科考作业[N];中国海洋报;2015年
8 张树良 译;NERC对三大地学关键领域进行赞助[N];中国矿业报;2016年
9 本报记者 刘潇然;“南征北战”终获丰硕成果[N];中国海洋报;2016年
10 记者 赵建东 通讯员 张丹;我国在南大洋成功回收潜标系统[N];中国海洋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马豪;南大洋与南海颗粒物运移与输出的同位素示踪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2 段永亮;南大洋太平洋扇区风生大洋环境变异与动力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3 许苏清;利用现场和卫星遥感数据估算南大洋碳通量[D];厦门大学;2008年
4 马浩;南大洋风应力和淡水通量在全球海—气耦合系统中的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程文瀚;有机磷酸酯在南大洋海洋边界层和东南极冰盖的分布及意义[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6 史久新;南大洋印度扇形区南极绕极流和南极沿岸流的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0年
7 高众勇;南北极海区夏季海-气二氧化碳交换特征及其所揭示的海洋学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8 刘会莲;中国近海及南大洋磷虾关键种种群生态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悦媛;南大洋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2 康建军;南大洋内潮与混合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135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13599.html